为什么古代女性一般十三四岁结婚?古人是不是不明白早婚的危害?
根据我们学过的生理知识,十三四岁是发育阶段。这个年龄生孩子对女孩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危害,因为肚子里的胎儿会和正在发育的女孩争夺体内的营养,孕妇需要营养,女孩本身也需要营养。
既然这么早结婚有这么大的危害,古代女性为什么要这么早结婚?
首先,古代不是所有女人都十三四岁就结婚的。
在《李周》中,记载着女性的结婚年龄是20岁。可见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女性的婚龄还是比较晚的。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强制女性早婚早育。比如春秋末期的霸主勾践,规定女性结婚的年龄是15岁。到了战国时期,有的国家减少到14个,秦甚至规定女子身高达到1.3米必须结婚。
在汉代,汉惠帝规定女性的结婚年龄是十三四岁。在宋仁宗时期,规定女性结婚的年龄是13岁。明太祖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4岁。
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以后,女性的结婚年龄一般是十三四岁,所以我们会说古代女性十三四岁结婚,这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历代肯定会有不那么早结婚的人,对于这种现象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越王勾践规定,女子不到法定婚龄结婚,就要受到惩罚。如果女人十七岁不结婚,那么父母也有罪,就是坐在一起的惩罚。
汉代的惩罚是,如果一个女人超过15岁还没有结婚,她将被罚款600元。西晋时,晋武帝规定,女子十七岁不嫁人,政府出面迎娶。据说唐太宗还规定,女子15岁以上不嫁,就由地方官下嫁。
正是有了这个法律,女性才被迫结婚,这样就不会有女性很晚才结婚。虽然这个法律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增加人口,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男性不能结婚的问题。
中国古代女性早婚早育的原因有哪些?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不够发达,人们生病时只能服用一些中药来慢慢调理身体。对于穷人来说,生病了没钱买药,只能在家等死。由于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古代的普通人很少有长寿的,一般四五十岁才算老。由此,就不难理解古人要求女性十三四岁结婚生子的初衷了。
一般来说,古代提倡早婚早育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只有总人口增加了,我们才能应对各种灾害。增加人口对古代社会至少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为了家族传承,以及不可破的信念。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人口繁荣吗?实际上,所以古代女性早婚,根本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为了保证人丁兴旺,因为一个家族想要接班人。
中国古代讲究?不孝有三种,没有皇后是最大的?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成语,解读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不尽到对后代的责任才是最不孝的。?
这样解读的都是国学垃圾。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没有后代就是不孝,古代?孝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传宗接代?。
这是封建时代面对各种灾难的无奈之举,也是一种信仰。为了家族传承,早婚早育成为必要措施。
其次,只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因为古代经常有战争,要招男人打仗,木兰诗里的一句话?爷爷没有长子,木兰没有大哥,她愿意为城市做鞍马,就从此为他签字?我说的就是这个。每个家庭都要派一个男人去打仗。战场上难免会有阵亡的士兵。一旦离家去当兵,就意味着可能会死在战场上。
越王勾践、汉惠帝、晋武帝、太宗等制定的法规。都是经历了战争刚结束的时间,往往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于是就有了女性早结婚的法律规定。
因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口基数。人口多了,国军士兵就多了。冷兵器时代,兵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保障。
最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让国家富强。
对于任何政权来说,人口基数的扩大不仅可以用于战争,还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税收,统治阶级可以剥削更多的人。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需要开垦大量的土地,人是最大的生产力。只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才能开垦更多的土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国家才能变得更加富强。
历史理论:
纵观古史,我们来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每个朝代对结婚年龄的规定都不一样?在古代统治者的法规中,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状况中的某个问题而制定的。
总之,古代女性结婚早,不是因为我们理解古代人不理解结婚早的危害,而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我们现代社会,自然不需要早婚早育。
反之,人口过多,人均可分配资源会更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更大。提倡晚婚晚育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