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药和劣质药有什么区别?
比如感冒药,偏向感冒的大方向;但是感冒药比感冒药还要冷。以温度为例。如果感冒药的温度是10度,感冒药的温度可能只有2-3度,甚至零下几度。温药也是如此。如果温药的温度是20度,可能会达到35度。由于偏倚大小不同,药物的用法也不同。一般来说,药物偏倚的大小需要与疾病偏倚的大小相匹配。一个大热的人,需要用大感药治疗;如果只是轻微发烧,就需要用温和的感冒药,或者感冒药来治疗。比如说。
有一种中成药叫附子理中丸。这是治疗脾胃虚寒的热药。有多热?有个70多岁的老人,大便20多年不成形。我不敢喝凉水,喝了会拉肚子。舌头一看就是胖胖的,有齿痕,舌苔白腻,典型的脾阳虚湿。给他服用附子理中丸,每天两次,每次1粒。结果吃了3天,大便有点形状;吃了5天,大便不仅有形状,还有点干。与此同时,我开始口渴,然后我看了看我的舌头。颜色有点红,舌苔有点黄,要烫了。说明附子方中这种吃三五天的热偏,与这位老人脾胃虚寒二十年的大小相匹配。超过这个量,药就通了。
其他人。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写代码,凳子也不成形。据他说,从我记事起,凳子好像就没成型过。同时他肚脐下面有一个点,很深,总觉得有点冷,有点痛。这是脾肾阳虚的表现,附子理中丸也比较适合。还让他一天吃两次1药丸。结果呢?没有回应。这时候医生就需要考虑了。如果判断正确,说明药物的偏倚还没有大到可以纠正体内阳虚的偏倚。所以再给他一剂,每次2片;还没有,再补充。最后加到一天2次,每次4粒。大便终于好了,肚子冷痛的感觉也轻了很多。
我上面说的是通过调整剂量来配合病情的程度。其实药物本身的偏倚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比如刚才说的附子理中丸,里面就含有附子和生姜两种重量级的热门药物。这两种热药所能达到的热度,与一些温药相差甚远,比如陈皮、巴戟天how。也就是说,没有陈皮可以做干姜;再多的巴戟天也不能变成多少附子。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偏倚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的最终方向是将人转移到一种阴阳状态,使阴和杨灿得到平衡和协调。如果药物本身的性质特别偏向,服用的时候可能会大一点,也可能会久一点,容易出问题,偏向人体的阴阳。反之,如果药物的偏倚比较小,就需要时间长一点或者多一点,这样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偏向性小的药物会对人体更友好。这种现象在最古老的中医书籍《神农本草经》中有明确的记载。这本书把当时常用的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品的药,多吃,长期吃,会让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寿。中药用的时候需要考虑。一般来说,身体虚弱,需要进补的时候才会用,所以不适合长期食用。你拿到下一个药的时候要多加小心。一般来说是要打邪灵的,只有打邪灵的时候才会用。如果用多了,很容易伤人。那么区分这三种产品的依据是什么呢?
可能不止一个依据,但是偏倚的大小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上品药物中,很少见到那些寒、热、苦、苦的药物。举几个例子,像人参、山药、枸杞子、菊花、麦冬、大枣都是相当平和的药材,经常用来泡茶,甚至当蔬菜吃。但是说到劣质产品,你可以看到一些特别偏的药物,比如辛辣的附子、苦大黄、干半夏等等,还有像雄黄、水银这种明显有毒的药物。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这种按照上、中、下三品对药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在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了。但这种从偏倚大小的角度来理解药物的思路,对我们临床还是挺有启发的。哪些药物如果长期服用会对人有帮助;哪些药物取得了效果,你必须立即停止。意思是上品和下品。
以上内容选自《中医概论100讲座》。欢迎真正热爱中医,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想系统学习中医的朋友,报名参加。
吴季老师2020年国庆期间零起点针灸初级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