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蔡丹卓玛就这样改写了自己的结局,最终没有遗憾。
这首陪伴60后、70后一代的歌,
是小时候戏剧表演的必备曲目,至今朗朗上口。
这首歌的演唱者才华出众,她清亮的声音还在我耳边。
《唱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唱歌》的原唱都是她。
从藏区走出来的歌手,从文盲到人民歌手,
她的一生见证了太多的传奇。
1937年,才旦卓玛出生在日喀则的一个农奴家庭。
她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小的。
她的名字在藏语中是长寿仙女的意思。
然而,这个小仙女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父亲要去给农奴主放牧,母亲要去给农奴主种地、纺线。
即使父母天天打工,家里还是很穷。
蔡丹卓玛因为年纪小,每天只负责放羊。
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唱歌,
父亲喜欢音乐和藏戏,经常边工作边哼唱。
有时候会让孩子唱二重唱,音乐就成了痛苦中获得乐趣的唯一途径。
那时候的丹卓玛声音又亮又高,在一个小小的藏区很有名气。
当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她经常被要求唱一首歌。
1951年,解放军来到西藏,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扎营。
绝对不占群众。
人民解放军的到来给西藏带来了和平解放。
后来丹卓玛加入艺术团填资料的时候,
他们一直以藏历为主,她不知道自己的公历生日。
我把八月一日作为我的生日。
西藏和平解放后,蔡丹卓玛一家也过上了好日子。
有了公平的农场和土地,你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填饱肚子。
1956当地组织大型文艺演出。
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卓玛,在当地小有名气,被搬上了舞台。
这是她第一次登上正式舞台。
19岁的蔡丹卓玛一鸣惊人,她清亮洪亮的嗓音让人惊艳。
她刚下台,就被日喀则艺术团请去当歌手。
并立即带她四处游览。
蔡丹卓玛的父母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艺术团。
自从女儿被带走后,我每天都很担心。
女儿看完演出回家已经很久了,但是整个人变化很大。
曾经的才子卓玛又黑又瘦,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姑娘。
出去旅游居然胖了不少,还穿上了新衣服。
原来蔡丹卓玛原来的衣服太旧了,艺术团特意为她做了一套新的演出服装。
加入艺术团后,蔡丹卓玛成了重点培养对象。
送她去西藏民族大学学汉语。
这也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成为正式学生。
在此期间,蔡丹卓玛也遇到了她的丈夫和她的初恋——南嘎多吉。
一名来自青海藏区的解放军战士。
当时整个藏区都崇敬解放军,视他们为英雄。
许多藏族女孩都嫁给了解放军,蔡丹卓玛也不例外。
21岁,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老公也很支持她唱歌。
不久后,上海音乐学院赴西藏招收藏区学生。
蔡丹卓玛被选中,从西部高原来到上海。
作为一个刚到上海的人,她很不舒服,经常头晕。
我睡不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平原生活。
上音的老师们对这个藏族学生非常照顾。
尤其是她的老师王品素,蔡丹卓玛生病的时候,医生开了很多中药。
但是宿舍里没有办法熬药,她就在自己家里熬药,然后带给卓妈。
有空的时候,王老师专门带她坐船去黄浦江。
当时的浦东还是一片稻田,几十年后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区。
这个藏族学生也教会了老师们很多东西。
她从未学会正确地唱歌。擅长唱歌和跳舞是她的天赋。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蔡丹卓玛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
后来,王品素老师向卓玛学习了藏语。
专门为她设计的用藏语开嗓,
学会了开嗓的卓玛越唱越高,连钢琴都达不到她的音。
入学不久,央视就拍摄了纪录片《今日西藏》。
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是《翻身农奴歌唱》。
当导演听说上海音乐学院有个藏族学生时,
马上点名,让学生唱主题曲。
就这样,丹卓玛成了“翻身农奴唱歌”的歌手。
她生来就是农奴,最有发言权。这首歌的歌词也是她的心情。
纪录片播出后,这首歌一炮走红。
卓玛火,声音洪亮,已经到了北京,在业内小有名气。
不久后,为晚会演唱一首民歌又找到了她。
这首歌源于《雷锋日记》,由任桂珍演唱。
丹卓玛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1963年。
当时丹卓玛刚从食堂做饭回来,收音机里正好在放这首歌。
当她的中文还在结结巴巴的时候,她立刻停了下来。
但她明白歌词的意思,这是所有藏民想说的话。
卓玛深受感动,主动找到王品素老师。
请老师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歌词。
王品素不仅教蔡丹卓玛唱这首歌的中文版,
还找了这首歌的作曲朱剑儿老师给她查了一下。
听到藏族歌手唱自己的歌,朱践耳激动又感动。
不久后,电影《雷锋》开始制作。
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他推荐了蔡丹卓玛的版本。
随着电影《雷锋》的上映,蔡丹卓玛又唱起了这首歌。
1964年,北京组织大型戏曲电影《东方红》。
蔡丹卓玛再次被点名要求表演。
当她得到这个消息时,蔡丹卓玛和她的老师王品素都非常激动。
但这个时候卓玛生病了,扁桃体发炎。
医生建议休息和切除。
但这样的表演机会千载难逢,她还得为领导们唱一首《为党唱一首民歌》。
当时卓玛冒着再也不能唱歌的危险。
坚持参加这场演出,她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感谢。
幸运的是,她完美地完成了表演。
这次演出后,蔡丹卓玛被人们记住了,她还多次为外宾表演。
有一次外宾参加演出,蔡丹卓玛还特意唱了一首外语歌。
外宾说唱得很好,但一句也没听懂。
1972年,蔡丹卓玛演唱《北京金山上》。
这首歌诞生于1960,由一个叫常的歌手演唱。
多次在藏区演唱,深受藏民喜爱。
后来这首歌被带到了一场文艺演出。
由非专业藏族歌手勇Xi演唱,
这位歌手是著名歌手韩红的母亲。
直到1972重新录制这首歌,才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蔡丹卓玛。
这首歌有汉语词和藏语词,朗朗上口。
成为一首著名的歌曲,连小孩都会唱,
甚至很多人还专门研究过藏语歌词。
才华横溢的卓玛年纪轻轻就成名了,凭借着她天赋的唱功,
以及后天的努力,唱出一首又一首的佳作,
她为藏汉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受人尊敬的歌手。
从此,她的足迹踏遍全国,到处演出。
有一次她想给边境的战士们表演一个节目,但是因为条件太艰苦了,
交通不方便,她没办法去现场唱歌。最后,她只能在电话里为战士们唱歌。
尽管如此,电话两端的歌手和观众都很兴奋。
还有一次,我也去边疆唱歌,但是炊事班的战士因为做饭没有来现场。
蔡丹卓玛立即跑到厨房独自为这八个人唱歌。
感动得战士们热泪盈眶。
在蔡丹卓玛成就的背后,她的家庭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尤其是她的丈夫南嘎多吉,既是父亲又是母亲。
蔡丹卓玛在1966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
但是女儿出生三个月后,她就出去工作了。
女儿基本都是老公一个人带大的,1974出生的儿子也不例外。
才华横溢的卓玛来到上海读书后,她的丈夫也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上海。
有一次丈夫出差回老家,两个孩子都吵着要爸爸。
她无法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有时丈夫会抱怨妻子,说她只是把家当成了旅馆。
每天忙着在外面工作,根本顾不上家里。
但丈夫只是口头抱怨,他还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后来家里两个孩子实在忙,请了保姆。
只有这样,丈夫才能有自己的时间,从繁忙的家务中解脱出来。
蔡丹卓玛在音乐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她的家人却一点也不感动她。
她的父母一直生活在藏区,她的兄弟姐妹都是牧民。
没有人因为她走出西藏去政治部工作。
甚至她的两个孩子最后也回到藏区定居。
两个孩子连妈妈的表演都没怎么看。
最让她心痛的是女儿尼玛卓玛,她从小身体就不好。
结婚生子后早逝。
蔡丹卓玛长期无法接受女儿因病去世的事实。
她经常恍惚觉得女儿和她在一起很不自在。
让她更加自责没有照顾好女儿。
亲戚曾经跟她说,以她的地位可以给女儿安排一份好工作。
去大城市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女儿也不会死的那么早。
但是蔡丹卓玛仍然没有利用他的权威和资源。
她总是害怕为家人寻求任何好处。
感激你所获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横溢的卓玛的表演逐渐减少。
她和妻子也有更多的相处时间。
但南加多吉患有高原高血压,无法回到家乡。
他们在成都买了房子,把它当成了第三个家。
另外两个家在藏区和上海。
蔡丹·卓玛仍然要在三个地方飞来飞去。
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忙于工作。
如今丹卓玛已经84岁高龄,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脸变老了,声音不变,依旧清澈明亮。
她有糖尿病,需要每天吃白糖片。
然而,她对音乐的热情并没有减少。只要有需要,她就立刻上台。
蔡丹卓玛是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歌手,他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为音乐做贡献,她继续唱下去也是观众的福气。
文|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