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西伯利亚蓼

源头最早记载在《青藏高原医学图说》中。

拼音姓名xσbólσyàLi m:o

别名剪刀、野茶、驴耳朵、牛鼻子、鸭嘴。

来源

药材来源:蓼科植物西伯利亚蓼的根茎。

拉丁动植物矿物名称:西伯利亚蓼。[西伯利亚百合(Laxm。)h .恶心。]

采收与贮藏:秋季挖其根,去污垢杂质,洗净晾干。

性质微辛辣;苦;小寒

功能以疏风清热为主;利尿消肿。眼睛红肿;皮肤又湿又痒;水肿;腹水

用法用量口服:研末,3g。外用:适量,水煎洗净。

各派在《新华本草纲目》中论述全草:治关节积液、腹水、便秘、皮肤瘙痒。

中药生态环境:生于盐碱荒地或沙质盐碱地。

资源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四川、云南、西藏。块茎含有两个呋喃甾烷醇糖苷和两个螺甾烷醇糖苷。属于前者:西伯利亚虎杖苷A,其结构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O-甲基-25(S)-呋喃甾烷-5-烯-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苷。26-二醇-3-O-β-葡萄糖苷],26-O-β-D-吡喃糖基-22-O-甲基-25(S)-呋喃甾烷-5-烯-3β,14α,26-三醇-3-O。属于后者的是新巴拉嗪A3-O-β-河豚苷(新普拉泽苷元A3-O-β-河豚苷)和西伯利亚蓼苷(西伯利亚蓼苷)B,其结构为(23S,2325R)-螺甾-5-烯-3β,14α,23-三L3-O-β-石蒜四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