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的中药有哪些?

在现在流行的健康类电视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气血双补”这个词?听起来很厉害,但其实进补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在分析进补中成药的区别使用之前,有必要铺垫一句话:进补中成药不能随便推荐给健康人,乱进补绝不是养生之道。《景岳全书》有云:大实之病,反有尸之形;对于这种疾病的不足,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也就是说,实证中也可能存在虚假的图像,所以在补充好处之前要仔细甄别,谨慎从事。此外,进补中成药应饭前空腹服用,感冒时应停药或咨询医生。这些都要提醒客户注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中医补气知识。欢迎阅读。

说到补气的中成药,其实指的是补肺气和脾气,而补肾气和心气的产品属于补肾强心的范畴。

气虚的辨证要点是:四肢乏力、气短、动则气短、声音低沉、言语慵懒、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甚至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

补气的中成药很多,很多都是以古方加减为基础的。掌握了古方的精髓,不改也能改。古方代表药物有四君子颗粒、沈凌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生脉汤、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四君子颗粒

四君子颗粒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由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蜜炙)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苍白,声音低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本方对应的病机为脾胃气虚,运化虚弱。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纳少而生,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所以大便稀;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不受影响,所以四肢无力;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不荣脸,脸却白;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寒,肺气先竭,故气短声低;舌淡苔白,脉弱,都是气虚的表现。正如《医方考》所说:?如果丈夫脸色苍白,就知道他气虚;说话若有轻微,便知是气虚;如果四肢无力,就知道是气虚;脉象弱,可以知道是气虚。?治疗应有益于脾气,以恢复其运输和接受的功能。

方中人参为王,大补元气,健脾;我用白术,味苦性温,健脾燥湿,增强益气助运之功;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配以苓术,健脾祛湿之功必益。从而炙甘草,益气,中和中焦,调和诸药。

冉雪峰说:妙就妙在茯苓味甘淡,有助于人参的健康运行,缓解甘草的迟钝。?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方,以面色苍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沈凌白术丸

沈凌白术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沈凌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的作用。主治脾虚湿盛,症见饮食消化不良,胸胁胀满,肠鸣腹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这种药治疗的综合症是由脾虚湿盛引起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饮食不换;水谷不改,清而浊,故为泻;湿郁于中焦,气机阻滞,胸闷胀痛;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四肢皮肤得不到滋养,所以四肢无力,身体消瘦,面色蜡黄;舌淡苔腻都是脾虚湿盛的表现。宜补脾胃,同时渗湿止泻。

陈潮祖在书中指出,治疗脾胃,要补其虚,去其湿,导其滞,调其气。本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健脾,茯苓、薏苡仁润脾,砂仁祛湿化浊,醒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补中,能克服诸药之滞,使之补而不滞。扁豆功能清化降浊,配合桔梗清化,薏苡仁茯苓降浊,清气升,浊阴降,则吐泻可治。脾胃健康,燥湿停滞,水谷的精微生化得到恢复,虚弱的身体才能逐渐得到改善。?这边用的产品有多安静?为了止泻,健脾助运,改善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的情况,使水谷得以充分运化。

陈潮祖认为,此方不仅能治疗上述脾虚湿盛引起的胃肠及饮食问题,还能治疗妇女因脾虚湿盛引起的白带、面色苍白、肥胖、大便稀溏、双足浮肿,或经期腹泻。便溏,色白体胖的女子,自然脾虚湿盛,下注前阴;双腿浮肿也是湿水往下流造成的。经期腹泻是因为平时湿滞。月经来了,气降多于气升,湿随气下,导致腹泻。综上所述,本方治疗的所有证候均属于脾虚湿阻,升降失调。

本药性质温和,温而不燥,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腹泻。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源于《伤寒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其方剂为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降郁。主治脾虚气滞,表现为饮食减少,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以及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腹泻和痢疾、子宫出血等。

此外还可以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证候,但历代都有争议,药店从业者可以理解。

本方治疗的证候为饮食疲劳,脾胃受损,导致脾胃气虚,清阳不畅。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食欲不振,所以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脾主升发,脾虚则阳气升发,中气下沉,故见脱肛、子宫脱垂。治疗要补脾胃之气,升阳解郁。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为补气健脾之臣,与黄芪同用,增强其补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久则血亦虚,故用当归补血养血,用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调气和胃,使诸药俱补而不滞,* * *为辅药。并配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佐以君药提郁之气,以* * *为辅。《本草纲目》说:?升麻引阳明清气,柴胡清阳清气,是脾胃经络导入最重要的药物。?炙甘草调和各种药,也是药。各种药物合用,可以使气虚得到补充,气沉上升,症状自愈。

本药为补气升阳的代表药,以神疲乏力,气虚懒言,面色萎黄,或脏腑下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脱肛,子宫脱垂,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热盛者不宜使用。

生脉饮

生脉饮来源于医学气源生脉散,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功效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应症: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多汗、乏力、气短、懒惰、咽干口渴、舌红少苔;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干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

市面上还有一种生脉饮(党参方),就是用党参代替红参,也有类似的功效。

该药用于治疗温暑耗气伤阴证,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暑热邪袭人,热蒸汗出最易耗气伤津,产生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热伤肺气,津液外泄,出汗过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所以气短懒动,精神疲倦;阴伤津液不足会引起咽干口渴。舌质干红,少苔,是气阴两伤的表现。久咳后肺损伤、气阴两虚的患者也可见上述体征,所以治疗应以益气养阴、生津为主。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外感邪气未解,或者暑热过度,气阴未伤,则不宜使用。肺虚久咳,阴伤耗气,纯虚无为邪也要用。冉雪峰说:?徐陵《胎古方新解》说此方治暑后,存其津液,庸医治暑病,这是非常错误的。夏天治邪没有一个字,据说每次都是人用此方镇邪,杀了人不算。这也是恶与无罪的区分,学者应该深入研究。?

吴的《方与用》说:?肺主气,肺气盛,所以五脏盛;虚,所以脉绝气短。人参味甘,性温,大补肺气,泻热,为王;麦冬味甘寒,补水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散之气。盖心控脉,所有脉都是冲着肺来的。若补肺,清心,则气盛,脉复,故称脉生。?

三味药合在一起,一补一润一涩,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益气生津、止汗止阴、益气生脉的作用,故名?脉搏?。至于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服用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使气阴两补,润肺养津,诸症可平。

此外,陈潮祖指出,这种药方还可以治疗低血压引起的头晕。?这个方子有升压的作用,头晕自然消失。配合补中益气汤使用效果尤佳。?

该药常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以乏力、气短、咽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玉屏风颗粒来源于雷剧方艺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炒)和防风组成。其功效为补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表现为恶风汗出,面色白,舌淡苔薄白;又以虚待人,易受风邪。

我们的消息来源在哪里?《医方集》中这个方子的主治是什么?不知道秘密容易感冒吗?。如果卫虚关系不密切,容易受风邪侵袭,所以自邪时容易感冒;表里不足,固脱不固,尹莹不能内守,津液外漏,常致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都是气虚的表现。治疗宜益气强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味甘性温,能极大地补充脾肺之气,又能固表止汗,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两药并用,气盛就会表现出来,这样汗液就不会外泄,外感邪气就难以侵入。借助防风,可祛风辟邪,借助黄芪,可固表不留邪。对于表虚自汗者,或体虚易感冒者,有补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玉屏,名字叫方,说它的作用就像一道风障。

黄芪、白术益气固表,可解表虚之根。为什么要加防风?仔细想想,是什么?虚拟邪恶?作者认为,正气不足时感受到的邪,就是虚邪。虚之理不固,自然界正常之风在他身上变成了风邪。药物固表时,难免有风邪入体,故需与防风、祛风相结合以祛邪。否则,虚可能恰好同时是外感风邪。这时候的不足,无异于闭门造车。

《古今名医验方》中有一句话:防风全身管用,被称为治风仙药。通头七窍,内除关节关节痛,外解肢体痉挛。是风药中的润燥剂,单独治风就取此味,故专用于重活。但卫气者,故温肉补肤,使其肥滑,但黄芪能补三焦,实为卫气,为傅玄御风之要,又能止汗不出汗,故能除头目风热,风热痢疾,肠风下血,妇人污风,亦为补中之风药,故能防风。白术健脾胃,温补肉食,培土息风。夫驱风以好防风,黄芪固表,故有外防;得白术固里,有证在其中,风邪不在,不再来。

该药常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以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外感自汗(有明显的感冒症状)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其他常见药物

药店常见的滋补品有黄芪颗粒(片和精)、参芪丸、虚寒停颗粒。

黄芪颗粒只用黄芪,参芪丸用黄芪和党参。公式简单,不值一提。

虚寒停颗粒由黄芪、小麦粉、大枣、糯米根、牡蛎(煅)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的功效,用于气阴两虚型自汗、盗汗、小儿盗汗。

本方以黄芪为君药,益气固表。糯米根养阴,清热止汗,大枣补中益气,* * *为臣药;浮小麦和牡蛎辅以收敛剂和止汗剂。虚寒停颗粒和生脉饮均可治疗气阴两虚,区别在于生脉饮重在生津复脉,虚寒停颗粒重在固表止汗,黄芪、大枣、糯米根益气养阴治本,浮小麦、牡蛎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