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医宝库”和“东方医学的杰作”,中医的代表作是_ _ _ _。
本草纲目,中医经典,本草纲目,52卷。明代李时珍(东壁)成书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六年(1578),三次改稿。这本书是以“循纲”的文体写成的,所以取名《纲》。以《证本草》为蓝本进行修改。序言(卷1,2)相当于总论,叙述本草的主要参考文献和药性理论。卷1《历代本草》介绍了明朝以前的主要本草41种。第二遍收集了明代以前关于药物阴阳气味、五味禁忌、标本阴阳、盛衰、补泻、引经据典、各种用药禁忌的论述,其中以金元时期居多。第3 ~ 4卷为“百病指示药”,沿用了《证型本草》中“百病通用药”的老例,以病原体为纲,列出了适应症的名称和主要功能,相当于一本临床用药手册。第5 ~ 52卷为诸论,共收药1892种,附图为1109种。它的一般例子是“三个产品之间没有区别,但一个接一个;东西跟着课,眼睛跟着大纲。“其中16系(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媒、禽、兽、人)作为60类打分。按照“从微到巨”、“从卑微到昂贵”,每个部门都方便搜索,体现了生物进化发展的思想。该部下有60个类别,许多同科同属的生物常常被安排在每个类别中。每种药物都标注为纲,列为目的,即一种药物有以下八项(即“物”)。其中《史明》列举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集中解决方案”介绍了药物的生产、形式和收集;辨疑》(或《是非》),收集各派学说,辨正药物疑误;”“修治”指的是烧制的方法;气味”、“主治”、“发明”讲解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并给出每位作者的个人见解;附方”是指疾病,并列出了相关的处方。
影响评估
此书出版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的《本草笔记》、的《本草纲目》、黄公绣的《本草求真》等都是受其理论启发的本草经典。克里斯·罗伯特·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了这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的李约瑟称赞李时珍是“药学领域的王子”。这本书是本草学的杰作。出版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被翻译成日文、韩文、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
书籍写作背景
历代对李时珍《本草》一书的注释也有不少错误。于是,他进行考古取证,认定疑点和错误,广泛搜集书籍,在宋代唐慎微《本草经史证》的基础上,编撰了这部书。
流行版本
《本草纲目》有不少版本。除去各种外文译本或删节本,国内约有72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制”,即祖本(金陵版、佘源版)和江西版、前本和张本。江西的这套系统主要是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信、张定思刻制的。钱本制度主要是针对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钱维在杭州刻制六友堂,并改绘药图,以及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的吴玉常太和唐本,乾隆至乾隆间的《四库全书》作了相应的抄录。张本系统主要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魏姑斋》的刻本。江西版和前本本查字,重绘药图后加图十余幅,附《本草纲目》补遗。1957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张本影印此本,最新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出版的刘恒如校对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出版的金陵本。
整理和校对
《本草纲目》由刘恒儒、刘善拥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