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由来简介25字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举家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茱萸是一种浓香植物,经常用作中药。古代人们相信晚秋时节茱萸能避邪,防止着凉。所以,许多世纪以来茱萸都作药用。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慢慢消失了。许多人,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茱萸是什么样子。

虽然插茱萸的风俗正在消失,但登山的活动却正处在高潮。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西汉人就利用重阳节之际,到首都长安城外爬高高的平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冬季开始前的最后一次外出郊游。

这个风俗发展到了现在,人们认为登高是为锻炼身体,欣赏秋天的景色。但那些住在平原上离山区很远的人们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出去野餐,吃用糯米和大枣做的糕。汉语中的“糕”字与“高”同音。山是高的,所以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吃“糕”可以代替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