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释4参考文献附件:1治太阳病穴位2治太阳病方剂3治太阳病中成药4治太阳病相关药5古籍中的太阳病1拼音Tà i y á ng bü ng。

2英文参考太阳病【湘雅医学词典】

3注意太阳病是病名[1]。《伤寒论》六病之一[1]。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络证和腑证[1]。多由外感风寒引起[1]。月经病包括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脏腑病包括太阳水贮综合征和太阳血贮综合征[1]。《伤寒论篇》卷一:“太阳病总脉总证,以中风、伤寒二字统一。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首,主皮肤,主养生,故为病之始。”《伤寒指掌》第一卷:“风寒初感时,先入皮肤、肌肉,外感头痛、落枕、身痛、腰痛、关节痛、发热、恶寒,都是太阳经络的症状。若无汗而脉紧,此营卫强而表里,以麻黄汤刊之,使营卫之邪出皮毛,则诸症皆除;若脉弱汗出,此营弱表,用桂枝汤舒筋,使营卫和谐,邪自解。”《伤寒论·太阳》:“太阳为冷水之经,为主体之表。什么是太阳综合症?也有说头痛落枕发热恶寒的。.....什么是太阳腑证?俗话说,外邪不去,人必在内,膀胱也在外,所以有储水和储血之分。”

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水贮综合征和伤寒血贮综合征:

孙中风是这种病的名称[2]。太阳经病之一,又称太阳表虚证[2]。中风是外感风邪的意思,而突然倒地,口眼?斜笔画不同[2]。日射病的特点是发热、风恶、汗脉慢[2]。《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一个人患太阳病,发热、出汗、风恶、脉缓,称为中风。”《伤寒论》卷二注:“风会伤身,发热,出汗,恨风者亦会中风。.....卫为阳,卫外者亦病,但皮薄,所以汗不好。”伤寒溯源:中风在治:“中风,风伤身。”.....感觉是中风。然而,现在不仅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发烧者,风邪客郁而蒸,汗出阴风者,风邪袭毛孔,戚薇不能控制其开合,故玄宅不闭,故汗出,不得受寒,故阴风也。"

太阳伤寒是病名证[3]。太阳经病之一,又称太阳表实[3]。外感寒邪所致[3]。太阳伤寒的特点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3]。《伤寒论》:“太阳病,无论有无发热,都会恶寒,身痛,恶心,阴阳两脉紧,称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关节痛、恶风、气短无汗,麻黄汤为主。”《伤寒论》卷三注:“太阳也伤寒,寒害荣,头痛身痛,腰背痛,甚至关节痛,太阳经损血。”《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缚,人体之阳不能传播,故致发热,寒邪在表,故不再寒,故致恶寒,寒主藏,故无汗。人体的阳气不能外散,内会寒,所以会使你喘气。”《伤寒论》:“寒邪在表,皮肤闭热,则人宜恶寒无汗...仲景用麻黄汤治伤寒无汗。”

伤寒水贮证是疾病证候的名称[4]。太阳腑证之一[4]。《伤寒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以五苓散为主。”《伤寒论》:“小便不利而欲饮之,则存水越多,益水越多。”其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口渴难耐,或遇水呕吐[4]。膀胱为太阳经络之府,与太阳不解之缘,邪热随经络入府,膀胱不能气化,与水相束缚,形成储水证[4]。因此,五苓散用于活化阳气,有利于水解表里[4]。

伤寒血淤证是疾病证候的名称[4]。指太阳藏血之证[4]。多为太阳病、经血瘀热、内膀胱所致[4]。《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不解,膀胱受热缚,人狂,血自下而上,下者渐好。”不了解外界的人还没有被攻击,先解决外界。外感缓解,但少腹急结者,可攻之,桃核承气汤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