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熬效果最好?中医是不是越强越好?
1,中药怎么熬效果最好?
1.煎药器具的选择:砂锅最好,另外搪瓷锅、不锈钢锅或玻璃器皿也可选择。但是不能用铁锅,铜锅,铝锅。由于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汤剂加水量:第一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材表面3-5 cm,第二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渣表面1-2cm。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泡药的水不用倒掉,因为所有的药都是经过加工清洗的。
3.煎的火力:一般先用猛火煎,后用文火煎,保持微沸状态,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4.煎服时间: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一般汤剂可煎出约80%-90%的成分,故以煎药二至三次为宜。一般中药第一次煎药从开始煎煮到现在需要20-30分钟,解表、清热、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煎煮后再煎15-20分钟;将进补药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煎30-35分钟。第二次煎煮的时间要比第一次略短,约15-20分钟。熬制过程中搅拌2-3次。煎服量要根据儿童和成人来定,儿童一般每次煎到75 ml,成人一般煎到150 ml。如果太多,可以把中药汁放回锅里加热,然后蒸发浓缩。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服,但有些药物因其性味、性质、临床用途不同,需要不同的煎服时间。有些药物需要特殊处理,甚至同一种药物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也会因为煎煮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药材拿到手后不必过度洗净,但煎煮前要浸泡,并在药材表面加冷水。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要根据药材本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气温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浸泡20分钟即可。根、种子、果实、矿物质和甲壳类动物应浸泡30-60分钟。总之泡药材比较好。
2.汤剂越浓越好?
如果在药物达到正确浓度后继续煎药,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一是容易炸,严重的话会炸了药锅。
当中药汤剂熬煮到一定程度,有效成分的浓度达到平衡。如果继续熬煮,影响药液的有效成分会被破坏,药液中的非有效成分(树脂、胶质、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会不断溶解,药液的苦味会加重,口感不好。口服后,有些人会感到恶心和呕吐。
一般来说,除了滋补药,煎的时间稍长,大部分中药不宜密集煎。特别是一些解表、清热、芳香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解表药,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砂仁、沉香等芳香药,需要煎煮的时间更短。再比如,风寒感冒患者需要解表散寒,煎药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术后气虚患者,进补药物需要密集煎服。所以,药里的药水是强是弱,要看药和病的性质不同。
3.什么时候喝中药最好?
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中药,会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中药。服用中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大多数药物应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
中医在使用中药时讲究“四气五味”,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参考辛、甜、酸、苦、咸五味,形成方剂。空腹服药时,感冒药或五味药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也不同。肝、肾、肠道疾病宜饭前服用;头晕、咽喉疾病宜饭后服用;腹泻、补药、驱虫药要空腹服用;睡前应服用镇静药物。
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的一个总的要求。服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变化调整用药。用药的处方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药。此外,患者长期服药必然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因此,建议长期饮用中药汤剂的人在饭后30 ~ 60分钟内服药,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4、中医的好处
1,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法应用于体表,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决定去留,不像口服药,不对症就出现副作用,比较复杂。外治法只要配方得当,相对安全,一般副作用小。
2.对胃肠道无伤害:患者服药时,先进入胃内,再吸收。药物刺激胃肠道,很头疼。特别是有些患者,肠胃不好,又要吃药,所以经常会陷入吃药治疗,老病治不好,胃病又犯的窘境。那么就不存在寻找外治药物的问题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吃药的痉挛是很多患者长期难以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作用。
3.对肝肾的小刺激:无论口服哪种药物,都是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一些毒性产物,必须经过肝脏的解毒分解,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也是肝肾疾病患者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中药的外治法大部分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的,药物的成分已经通过一道屏障进入体内,有害成分也已经很小很弱了,所以对肝肾是必然的。
因此,外治法不仅作用于药物有效成分的体表吸收,而且通过药物刺激特定部位和穴位,从而疏通经络、调经、调节功能,可以起到与针灸、按摩相同的作用。操作简单,取材容易:中药外用大多作用于穴位和人体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容易争论和掌握。只要学习和注意,大部分都可以自己操作,比如药枕疗法、敷脐、脚-脚-心敷贴、肝敷贴、眼-穴敷贴、耳鼻插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