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什么时候吃黄芪最好?
黄芪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据药典记载,具有益气固表、利尿的功效。民间还有冬天吃黄芪做滋补强壮食品的习惯。所以黄芪每年的消耗量是很大的。药用的部分就是根,根一旦被剃光,整株植物将不复存在。在大规模开采的情况下,黄芪野生资源日益匮乏。因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1米。主根直径1-2 cm,长度1 m以上,直接插入深层土壤。地上茎直立,有棱角;多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有21-31小叶。小叶呈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顶端圆形或略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长在茎上部的叶腋中,每花序有10-20朵花。花淡黄色,蝴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略凹,翅瓣与龙骨瓣几乎等长。子房有柄,荚果开花后膨大,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有短毛,内有3-8粒种子。
黄芪产于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保护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挖刨挖,禁止在种子成熟落地后采挖幼苗。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幼苗的种植或人工播种,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至收获。
黄芪为豆科植物,为常用中药。其主要药理作用为“益气固表”,能“利水”、“养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凡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两虚”、“中气不舒”的情况,均可使用黄芪。平时体质较弱,容易疲劳,经常感觉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往往是“气血不足”。脱肛、子宫下垂的症状常被认为是“中气郁结”。对于有上述症状的人来说,冬天吃点黄芪是有益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在天气变化时容易感冒,中医称之为“表里不一”。黄芪可用于固表。经常服用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感冒。中医有个很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里面有三种药,主药是黄芪,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感冒。
因为人比较虚弱,或者年纪比较大,下肢经常会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定期服用黄芪。患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有水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是常用中药。
所谓“扶毒生肌”,就是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者长时间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根据个人体质不同,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每天服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供后人饮茶。用黄芪30克,枸杞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更好。
2、取黄芪50克左右,熬汤后,用煎好的汤煮饭或煮粥,就成了黄芪饭、黄芪粥,也是很有益的。
3.有些人喜欢在烤肉、烤鸡、烤鸭中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
拉丁名黄芪(Fisch。)邦吉
中文名黄芪
豆科的拉丁姓
中文名豆科
保护等级3
被分发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状态
濒危物种。又名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由于长期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数量锐减,如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主根粗而长,直径1-3cm;茎直立,棱和白色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长柔毛;小叶(13-1)21-27(31),卵圆形至长圆形卵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钝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基部圆,下伏白色毛;托叶狭披针形,约。6毫米长,白色绒毛。总状花序生于上部叶腋,花(5-1) 10-20,花梗在果期显著拉长。花黄色或淡黄色,长(12) 15-18毫米,苞片呈线状。萼钟形,长5-7毫米,白色长柔毛,萼齿短,三角形,长1/5或1/4萼筒;旗倒卵形,先端稍凹,基部几乎无爪;翼瓣几乎与龙骨瓣一样长,略短于旗瓣,两者都有长爪;子房具柄和柔毛。荚果膨大,卵圆形,长2-3 (1-3.5)厘米,顶端有短喙,基部有长柄。果皮膜质,黑色短柔毛,有时混有白毛或两者兼有,有3-8粒种子。
特点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性、耐寒性、耐热性和耐涝性。温度过高往往会抑制植物生长,土壤湿度过高往往会导致根腐病。适宜在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但在粘土上生长缓慢。多见于林缘、灌木、林草地、疏林、草甸。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护价值
黄芪入药,常用作滋补中药和兽药,销量很大。根茎10倍水提取液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黄芪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措施
一般来说,黄芪的生长地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为了不使其灭绝,建议药材采购部门根据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确定采购量,并向群众大力宣传,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适当保留生长中的植株,以利于繁殖和可持续利用。应该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2应用
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忠先生受《冷录医谈》用黄芪粥治疗水肿的经验启发,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疗效。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9g,金桔饼2个,糯米30g。先用600毫升水将黄芪煮沸20分钟,去渣。然后加入薏苡仁和赤小豆,煮30分钟。然后加入鸡内金和糯米,煮成粥。每日剂量1,分两次服用,吃完后嚼1金桔饼。本方对慢性肾炎、肾炎残余水肿有较高疗效,对消除蛋白尿也有作用。其实单用黄芪和糯米煮粥也是有效的。方法如下:黄芪30-120克,糯米30-50克。先将黄芪煎煮,取汁,再加入糯米,煮成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我国传统的药膳粥,流行于宋代。苏轼写过一首诗《黄芪煮粥荐春菜》,可见苏轼吃过黄芪粥。
还有民间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方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首先将鸭子宰杀清洗干净,用开水浸泡,然后捞出。肚中加黄芪、姜、葱,加少量花椒。肚中加少许星水酒,用棉线缝好,蒸2小时。去黄岐,吃肉喝汤。一只鸭子可以在三天内吃完。可作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剂(普药1999第4期)。
临床上我经常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慢性肾脏病,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2)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我常用季芳黄芪汤加葛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下肢水肿,有很好的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的作用。季芳黄芪汤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我的经验剂量是:黄芪30g,白术12g,季芳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片,葛根30g常去。如伴有高脂血症,加泽泻20g,加川芎65440。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50g日,水煎3次。治疗缺血性心脏病92例,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芪组疗效较好。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心电图、心阻抗图等各项临床客观指标也有所改善。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善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是一种疾病。据说属于火、风、痰,依法治疗往往无效。这是气虚的极端,脉多,血瘀。单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可信的。黄芪可以增加到四两,吃几十剂也无妨。”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由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组成。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畅,口流涎,大便干燥,尿频,遗尿。现代医学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3)糖尿病
对于水肿和面色发黄的糖尿病患者,我经常使用季芳黄芪汤加葛根。对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溃疡或深血栓患者,将生黄芪60克与葛根30克、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一起使用。
(4)肿瘤的化疗、放疗和术后治疗。
贫血、水肿、食欲不振、易出汗和感冒的患者常是应用黄芪的适应症。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我治疗过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主要症状是多汗、恶风、高热。用真武汤服用1周后,恶汗明显减少。经过1年的治疗,病情稳定,几乎没有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肿瘤后常用的体力增强剂,在日本广泛使用。它由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黄12g、白芍10g组成,水煎服,每日2-3次。传统上中国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方便长期服用。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易感冒。过敏性鼻炎、花粉热、哮喘、老年人感冒等经常使用。食谱中可加入3片生姜和10枚红枣。
(6)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伴有关节痛、麻木、自汗等症状,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3片,红枣12枚。这个处方里不允许有甘草。当时,范为医生沈的妻子治疗四肢酸麻。她曾经吃过桂枝汤,但是没有效果。范用的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原方,两剂有效。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仅与甘草、黄芪不同,但作用差异较大(见魏长春临床经验集)。
(7)长期不能愈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的疮疡药,具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溃”,即脓性感染伴有久溃。其表现为脓液清澈,伤口扁平,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一方黄芪膏,用黄芪水煎成膏,加等量蜂蜜调匀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片,麦芽糖口服。多适用于慢性病、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食甜食、舌淡者。如果体质偏瘦,不宜大量使用黄芪,否则会导致腹胀、食欲不振。
3参考
(l)使用黄芪时,要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的体质——黄白相间、黄红相间、或黄暗相间——缺乏光泽。浮肿的外表,不光彩。肌肉柔软,腹壁薄弱,就像一个棉枕头,没有反抗感和疼痛感。作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容易出汗,怕风,对风寒过敏,或者鼻塞,咳喘,或者感冒。大便不成形,还是先干了再转。很容易浮肿,尤其是脚肿,手脚麻木。舌淡而肥,苔湿。
(2)中老年人使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无力,尤其是腹部肌肉萎缩、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这种人就是《金匮要略》中所谓的“尊者”骨弱皮强。这一数字在中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因此,黄芪在中老年人中应用广泛。
(3)黄芪只有长期服用才能有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少见四种不良反应,说明黄芪是内伤杂病用药。根据岳美忠先生的经验,“黄芪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麻痹、麻木、肌肉切断有效,重大疾病从数钱到数两必须服用一天,其效果有效”。黄芪常用在10-30g范围,高剂量可达10-30g甚至更多。我见过家乡的皮肤科老医生孙老先生,用黄芪到500g g,然而过量会导致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头晕、潮热等。特别是肌肉紧绷、便秘的人要少用或慎用。发烧流汗,喉咙痛,不适合使用。
(4)张仲景使用黄芪的剂量范围:黄芪用于治疗水汽、黄汗、水肿大量(5两),风痹、体虚适量(3两),虚劳少量(65,438+0.5)。现代应用可根据张仲景用药经验而改变。若用于治疗水肿,用量可达60-100克,用于治疗偏瘫、骨质增生、疼痛,用量可达30-60克;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无特异性。季芳黄芪汤用于浮脉,而黄芪芍药桂枝枯久汤主要用于沉脉。所以,使用黄芪,无论浮脉、沉脉,关键还是看体形、肌肉是否绵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