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孙恩的鲁迅起义对王谢家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东晋士族统治所谓士族,即贵族家庭,又称“门阀”。士族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士人。汉朝时,他们通过兼并土地,垄断仕途,成为强大的地主。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族。到了魏晋,王朝的建立还必须依靠士族的支持,士族也在国家权力中获得了特权。曹魏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保护士族特权的制度。在特权的保护下,社会上出现了“上品无贫,下品无势家”的现象。
东晋是门阀政治的巅峰。司马睿南渡后,大批北方士绅跟随南下。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绅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东晋时期,皇权受到严格限制,掌握权力的往往是士绅。在这些士绅中,王琅琊和谢忱无疑是最突出的。东晋初年,王琅琊掌权。比如王导担任宰相,王敦控制了东晋上游的军权。有句话叫“王与马,* * *天下”。继桓温之后,谢忱再度掌权,谢安、谢玄、谢石等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南方土著豪强朱、张、顾、陆主要分布在建康地区。北方至南方的士绅无法渗透到建康,于是选择其他地区开辟庄园,浙东成为北方士绅的首选。浙东在地理上离建康不远,耕地资源好,景观优美,既能获得温饱来源,又能饱览山川美景。当时,王谢家族的牧区基本在浙东。
但士绅在浙东开辟牧区,加剧了社会矛盾。绅士们的舒适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据葛《中国人口史》记载,魏晋时期中国约有一半人口成为依附民,主要表现为佃农、客、部曲、奴婢等形式。这些依赖的人失去了土地,没能进入国家的“户籍”,也很难获得国家的法律保护。士绅可以交易,鞭打,甚至杀死他们,换句话说,他们几乎像奴隶一样。
二、孙恩起义爆发,孙恩本是琅琊人,原本是士族。孙恩的祖先是孙秀,是八王之乱中赵的谋士之一。后来,赵失败后,家族急剧衰落。永嘉之乱后,孙氏举家迁往江南。当时,五斗米道教(道教的一个分支)仍在长江以南地区流传。信仰它的人基本上都是下层社会的人,孙氏家族接受了五斗米道教并成为其领袖。
五旬节信仰
孙恩的叔叔孙泰通过五雷轰顶联系下层民众,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孙恩传》说“人民...敬其如神,皆竭其财,入其子,以祈祷庆”。孙泰的行为让东晋政府感到不安,所以他被流放到广州。到广州后,被广州刺史王临时任命为玉林县代理知府。后任徐州主簿、新安知府。王恭之乱时,私招数千兵,“三吴士从之”。此后,东晋担任孙泰,于是他杀了孙太和他的六个儿子,而孙恩则逃到了舟山群岛。
孙泰被杀后,他的追随者传播他的“蝉蜕不朽”,并分封孙恩,他逃到岛上。399年,主持政局的司马原宪在浙东强行征兵,企图组建一支能与北府兵、荆州兵相抗衡的武装力量。司马原宪的征兵制遭到贵族家庭的抵制,所以他不得不对下层士族开刀。下层士绅受压迫受排挤,选择揭竿而起反抗。
公元10年,孙恩乘机率领部下从岛上崛起,攻打上虞、会稽等地,兵力发展到数万。于是江南八郡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响应。“十天之内,有几十万人”“几内亚各郡皆蜂”。在这次起义中,会稽文臣王凝之、太守谢苗、永嘉太守谢懿、夏侯琨被杀,临海太守石焕谦、宜兴太守司马冲、南康太守、谢明辉、黄门郎谢冲、中书郎通道、太子西马功夫被杀。
魏晋士人的地理分布
孙恩起义严重损害了谢集团的利益,于是东晋派北府兵首领负责、宜兴等地镇压起义。以刘牢之等人为首的北府兵不断击败孙恩的军队,孙恩被迫退守孤岛休息。400年5月,孙恩卷土重来,攻打上虞、等地,杀死了谢衍和他的两个儿子。谢集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此后,东晋再次派北府兵镇压,孙恩再次退守本岛。401年,孙恩再次进攻浙东。此役攻破扬州、丹徒等地,俘虏高雅之等北府兵高级将领。但在与刘裕的战斗中,三战皆输,不得不再次退守海岛。
此后,东晋加强了海防,孙恩的军队很难得到补给。402年,孙恩的部队在岛上遭遇瘟疫,大部分损失。402年3月,孙恩孤注一掷攻打临海,结果失败。孙恩和他的100多名手下选择了投海自尽,于是当地百姓都说孙恩成了“水仙”。此役之后,孙恩起义宣告失败。
第三,鲁迅起义后,孙恩投海自尽,起义军还有几千人,他们推孙恩的妹夫鲁迅为领袖。鲁迅也是一个来自北方的低级学者。他的祖先战璐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在赵石法院工作,后来被冉闵杀害。350年,鲁渡过江南。后来鲁迅娶了孙恩的妹妹,两家就有了亲戚关系。
孙恩起义对扬州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然,这种破坏不仅仅是庄园的起义和劫掠造成的,还有北府兵的劫掠等因素。例如,在刘牢之第一次打败孙恩之后,他纵容军队烧杀抢掠。“市内无人迹,月余略还。”战后,江南地区“饥寒交迫,公私不养”,“饥病交加”。于是身在荆州的桓玄为了实现野心,封锁长江,不给建康提供物资补给,“商旅尽毁”。东晋下令讨伐桓玄。
泾阳与扬州之争
为了稳定浙东地区,东晋任命鲁迅为永嘉太守。鲁迅也想休息,就同意了。此后,402年,桓玄勾结北府兵大将刘牢之,入侵建康城。后来称帝,改国号为楚,东晋实际上宣告灭亡。桓玄称帝后,大规模杀害北府兵高级将领,企图消除北府兵的威胁。403年,北府兵新将军刘裕揭竿而起,桓玄大败。从此,刘裕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一年,鲁迅趁机攻打东阳,却被刘裕击败。之后鲁迅转战福建,第二年攻占广州,自称平南将军,并摄广州刺史。刘裕此时正忙于剿灭桓玄残余势力,于是正式任命桓玄为广州刺史,桓玄的妹夫徐道富为丞相。鲁迅也同意了刘一的请求,把被俘的官员和士族放了回去。
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次年南燕灭亡。当时鲁迅的部队已经在广州休整了五年,实力恢复了。刘裕的北伐给他们提供了天赐的起兵机会。410年,鲁迅、徐道富分两路进军建康,徐道富在东面率领,一路沿赣江北上,攻打赣州、吉安、南昌等地,兵锋直指建康。鲁迅率西路,沿湘江北上,沿途突破长沙、巴陵等地,进入长江。最后,两军在长江上相遇。大军会合后,进军建康,在禹州击败刘一,建康陷入危机。
刘裕听到鲁迅起兵的消息,迅速返回南方。此时建康人心惶惶,很多人建议迁都。但刘裕认为“一旦迁都,就会土崩瓦解”,坚决反对迁都。当鲁迅的军队到达淮口时,刘裕宣布内外戒严,下令修筑工事,沿河修筑围栏和基地。而江淮地区的军队也在建康周围动员起来。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建康城已经固若金汤。刘云南回来,鲁迅犹豫不决,甚至想掉头占领荆州,错过了最佳进攻时机。
不久,在徐道富的坚决劝说下,鲁迅派军队在建康城附近登陆,谋求与刘裕决战。但刘裕将军队置于秦淮河南岸,避其锋芒,不战而降。鲁迅的军队驻军建康城两个月,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军队疲惫不堪。于是鲁迅选择回到荆州,等待休息再决定。此时刘裕乘机调兵追击,双方在九江一带交战,最终鲁迅的军队失败。随后鲁迅和徐道富率领残兵返回广州,却发现广州已经被刘裕的军队占领。鲁迅攻不下城池,转战胶州(越南),最后投海自尽。
结论孙恩鲁迅起义历时11年,东晋半迁,对历史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孙恩的鲁迅起义破坏了浙东的庄园经济,加速了士族的衰落。从此,王谢和其他家族势力再也抬不起头来。南朝后期,王谢家族进一步受到打击,走向衰落。其次,孙恩起义为桓玄和刘裕的崛起提供了契机,直接导致了东晋的覆灭。第三,孙恩鲁迅起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依托海域、水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先河,对中国古代海防、海军建设假说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