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风痰是什么意思?我女儿九岁了,她总是蹦蹦跳跳,点头眨眼。现在她正在喝中药。中医说她体内有风痰。事情就是这样。

风痰,病名证。痰扰肝经证。风痰证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痰扰乱肝经的疾病。《医学概论》卷五:“肝内动,头晕目眩,目动,耳轮发痒,胁肋肿痛,左瘫右瘫,麻木跛行,谓之风痰。”《医者必读》卷九:“居于肝经者,谓之风痰,脉青紫,肢闷,秘便,有时急躁易怒,痰青多沫。”又称肝经风痰。二是指因感风邪或风热郁结而致痰病的证候。《泰鼎养生主论》:“风痰之人,为风所生,或为风热所郁。这些人都是痰多,因风、寒、气、热、味而咳吐。痰有五种。”

由于时代认识的局限,唐宋以前,风是内生的,统称为“中风”。现代根据风的成因,风病分为外风和内风。古人认为风痰是外感之风所致,并未详细辨证治疗。但外风和内风在治疗原则上有本质区别。外风要散,内风要熄,所以风痰证分为外风触痰证和内风扰痰证两类。凡是内风扰痰,都可以归为内风扰痰证,“肝为风木之脏”,因为“肝风”不同于外风,外风也叫“内风”。至于痰病,风引发的证就是外风触痰证。

病因和发病机制

风痰的病因病机历来不一致。有人说痰是风生的,有人说痰动风。其实叫风痰,有风有痰,风痰合邪。痰的形成是由于外邪六淫、七情内伤或饮食不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紊乱所致。

外感风致痰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风邪外袭影响肺的展开,肺液停止积聚,凝结成痰。如《生肌总录》指出:“论风痰之病,乃因气脉闭塞,水饮积聚所致。.....风停气滞,三焦不和,饮水易停。风能生热,也成痰。”另一方面是由内痰、脾肺气虚、外风乘虚而入,与内痰结合而成。如《于纪伟易》云:“遮风痰者,形寒饮寒”。

风痰内扰的病因病机必须从整体观和辩证观出发。导致内生风病的因素很多,如肝阳转风、极热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脾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等。“一切风致眩晕皆属肝”,“风流于肝”,内风多归罪于肝。“见肝之病,可知肝传脾”。脾为脏土,痰之源,故肝风为病,常伴有痰。内风和痰可以交替。一方面,风可生痰,如肝阳转风,津液转痰,产生肝风痰浊;另一方面,痰可生风,痰热而阴险,又受情志、饮食、烦恼触动。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肝阳上亢,内生肝风。正如《医方考》所说,“风痰,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眼动,耳轮瘙痒,胁肋肿痛,左瘫右瘫,麻木,跛行,脉青紫,四肢不通,便秘,有时烦躁易怒,痰青多泡。

基于对疾病和患者状况的全面分析的诊断和治疗

风痰证需要根据风的病因来治疗。

1.外风痰证

证候: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以及头痛、头晕等。治疗原则:疏风化痰。主要方剂:止嗽散、苏神散、郑虔散等。常用疏风药与化痰药配伍,应区分风寒与风热的性质,辛热与辛凉配伍。

2.风痰内扰证

治法:熄风化痰。常用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配伍,但要分清内生风的病因。

(1)肝阳上亢夹痰证:头晕目眩,头摇疼痛,颈项强直,四肢颤抖,言语笨拙,手脚麻木,步态紊乱,或突然昏厥,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咽部有痰,舌红,苔白或腻,脉强。治疗: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主方:焦玲钩藤汤、定仙丸。

(2)脾虚痰湿风盛证:厌食、便溏、腹胀、舌胖有齿痕、面黄、常叹气、水肿、四肢沉重、嗜睡、胸闷等。有时单次,有时频繁,取决于痰湿的程度、部位和等待时间。治疗原则: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应注意痰的寒热,应给予温寒痰药或清热化痰药。痰停留的部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鉴于内风痰浊之扰,阴虚或阳亢之势不明显时,可加少量辛热之药,但要注意药味不宜过多,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阴伤津,内风更肆无忌惮。

(3)风痰急症证:痰涎过多,气道不通,气短,阴阳不通。治疗原则:按照“急则治标”、“凌驾于他人之上,故为超越”的原则,因势利导,采取祛痰的方法来消除痰液。主要方剂:瓜地散、三生散、九溪仙仙散、陆深饮为古人常用。这种方法对于身体强壮健康的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身体虚弱、年老体弱的人来说还是需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