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中风)的规律、取穴、针刺及医案
中风是西医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
本病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病因多与风、火、痰、虚、瘀有关,与心、肝、肾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再加上焦虑、愤怒、过度劳累,煽风煽火,心火炽盛,肝阳逆逆。或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脾虚痰热,火风,蒙蔽清窍而致上虚下虚,阴不固。急性期过后,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肌肉抽筋,导致长期无法治愈的偏瘫。
临床上根据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脉和中脏腑两大类。中脉患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脚麻木、口眼麻木?歪歪斜斜,语言别扭,半身不遂。脏腑方面,患者病情危重,突然虚脱,神志不清,牙关紧咬,舌强失语,面红气厚,半身不遂,为闭合性综合征;更有甚者,张口闭眼,鼻子打呼噜,手尿尿,四肢冰凉。这是一种分离综合征,预后很差。
熄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络活络。
封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庭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失格:气海、神阙、关元。
封闭证:采用微疏毫针、强行疏络放血的方法,多采用泻法;祛魅:重用艾灸。
例1李,男,57岁。
主诉:左半球活动不利,连续数日语言不清。
病史:前几天下楼突然左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口眼不清?没有头痛和尿失禁,没有虚脱。送到急诊科,诊断为脑梗。用抗血栓药物治疗。当晚患者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意识障碍。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Nake,很容易调整。
检查:左上肢麻痹,面色苍白,舌苔白腻,微黄,中心厚。
脉诊:脉沉细。
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上下肢肌力3级,舌向左伸,左上下肢锥体征(+)。
辨证:体内气虚,经络在风。
治疗原则:调理阴阳,祛风通络。
穴位:宫庭、列确、条口。
针刺:所有患者均辅以毫针及光刺激,每日治疗65438±0次。
1确诊后,患者感觉轻松,精神状态良好。讲话明显进步,吐字比以前更清晰。确诊后患者自觉肌力明显增强,举臂抬腿活动度增加。他可以在帮助下行走,他的语言接近正常。他的肌肉力量在3级以上,走路很平稳。原处方、原方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会诊临床治愈,语言流畅,行走自如,无不适。
例2李,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差3天。
病史:高血压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从座位上站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头晕,摔倒在地上,然后语言就很别扭。歪歪斜斜又流口水。左侧上下肢不能动,被送到对方医院急诊科。确诊为“脑出血”,用脱水药和止血药治疗。来门诊两天,症状没有变化,大小便正常。
检查:左上肢麻痹,舌尖红,苔黄燥。
脉诊:脉串的滑动数。
体检: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不清?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舌伸偏左,左上肢锥体束征(+),BP: 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中风。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穴位: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针刺方法:四神聪刺放血,合谷、太冲泻下,太溪补虚,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确诊时,患者头晕改善,口齿不清似有改善,流涎明显改善,血压:200/1.20 mmHg,但身体活动无改善。脉象趋于温和,舌苔仍黄,干燥已减轻,舌尖发红。3.放血用沈聪四刺,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导泻法是循环跳跃的最佳方法,要求针感下肢更佳。金金、叶宇放血,要求放血要新鲜,不能发黑。确诊的时候语言不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听懂,但是发音还是不清楚。流口水基本消失了。体力活动改善,肌力3级。脉象平缓,黄苔有所减少,BP:160/110 mmhg,以上穴位加颊车,地下仓。确诊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嘴巴?明显改善,且流涎已停止* 1mmhg = 133.322pa舌伸仍为左侧,左上下肢肌力4级。意识清醒有力,灵巧性比以前更好,可以搀扶着走路。脉弦有所减少,舌苔由黄变白,还油腻。血压:150/100毫米汞柱.针灸治疗减筋和筋,玉液放血,其余治疗同前。诊断过程中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到5级,舌伸大致在中,BP: 120/80 mmhg,治疗同前。
经过10多次会诊,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体检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治愈。
例3翁,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领导突然头晕。斜眼,脏话。渐渐的,右上肢的漂浮效果不佳,可以接受,容易调整,睡眠安全。
检查:舌红少苔。
脉诊:脉沉细。
体格检查:意识清醒,语言流利,口微斜,左上肢下肢肌力4级。疼痛减轻,左上肢锥体束征(+),舌偏左,BP: 180/120mmhg。
辨证分型: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于经脉。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疏通经络。
穴位: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四神刺,流血。曲池、合谷、阳陵泉采用泻下疗法,足三里、太冲穴采用补虚疗法,气海采用艾灸疗法,每日1次。
确诊时,患者主诉精神好转,恐惧消失,肢体活动恢复,能用手拿东西。头晕明显好转,血压:160/100 mmHg,舌脉如前,效果不佳,针刺方法不变,连续治疗10次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语言及肢体功能活动正常。血压:160/90 mmHg,临床治愈。
例4徐,女,13岁。
主诉:左肢体麻木不能活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我在体育活动中突然感到左肢麻木,然后不能动弹。争吵是右倾的,语言不清。被对方医院诊断为“儿童脑血管畸形”。患病儿童一般情况良好,厌食,尿频,排便频繁。
检查: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脉诊:脉略细。
体检:意识清醒,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右偏,左上肢肌力3,左下肢肌力4。舌头伸出不偏左,左上下肢的锥束征(+)。
辨证:先天禀赋不足,风邪复染,风中经络,气血凝滞,筋脉失养。
治疗原则:祛风邪,祛风通络,调和气血。
穴位: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厥阴。
针刺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患侧毫针治疗,采用补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天治疗1次。
确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拿东西,能独立跛行,尿频如故,苔薄白,前往足三里,加阳陵泉、石丰。确诊时,患者反映患侧上下肢较以前强壮,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舌头中间伸,四肢肌力5级。终端接头处于活动状态。指导患者进行1次针灸巩固疗效,针灸治疗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王,男,53岁。
主诉:左上肢2个月不能活动。
病史:2个月前呕吐、头痛、头晕和腹泻导致口齿不清和左上肢不动。我接受过中西药物治疗。声音大,可以调节。
检查: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黄。
脉诊:脉沉。
体检:语言不流利,嘴向右歪,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有明显的肿胀和疼痛。舌右偏,BP:160/110 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气血不和,血液循环不畅,经络不利。
治疗原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庭宫、八邪穴、阿是穴。
针刺方法:针刺子宫辅以毫针,火针速刺关节八邪、阿是穴,均刺患侧。
2次会诊后,患者感觉四肢放松,3次会诊后,患者感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轻,手指感觉有点灵巧。5次确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上肢及手腕灵巧度增加,活动略强。8确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可以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经过10多次会诊,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提高到5级。经过几次巩固治疗,治疗结束。
例6高,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以上。
病史:1年前因中风导致右侧瘫痪,治疗后症状好转。他可以自己走路,但他的右手很虚弱,他不能拿东西,他感到寒冷,紧张,麻木和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燥。晚上尿频,腰痛,睡眠不好。
检查: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脉诊:脉沉细。
体检:右手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手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摸起来冰凉。局部白皙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血阻滞,经络不利。
治疗原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穴位:列确、太溪穴、局部阿是穴、听宫穴。
针刺:列确、太溪穴以毫针为辅,两侧均为针刺。耳宫毫针补泻,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火针每次针刺5点左右,隔日治疗1次。
确诊后患手麻木、畏寒、僵硬、肿胀改善,取穴方法不变。5次确诊后,肌张力增高明显缓解,麻木、畏寒等症状基本消失。肌肉力量提升到5级。经过10以上的会诊,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明显缓解,肌力基本正常,治疗结束。
例7胡,女,56岁。
主诉:左手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高血压导致左侧偏瘫。经过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左上肢活动一般正常。血压稳定,现在左手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冷,颜色暗,皮肤粗糙。第二,调整语气。
检查: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脉诊:脉沉细。
体检:左手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冰冷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停滞,指尖失荣。
治疗原则: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瘀散结。
穴位:手指关节八邪穴、阿是穴。
针刺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火针不留针针刺,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马上能伸,能握拳,手指红润。6诊后手指变冷消失,关节屈伸明显增加,局部红肿粗糙改善,过度肌张力明显缓解,2诊后结束治疗。
例8白,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塞,左上肢偏瘫,经过各种治疗,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我的左大腿后侧有一种冷的感觉。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Nake,很容易调整。
检查:面黄,舌苔白。
脉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皮肤失光。
治疗原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滋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火针快速刺法。
经过两次火针治疗,患者自觉局部寒战明显减轻,依法治疗。此后,每次确诊后,局部寒战逐渐减少。经过10多次治疗,症状已完全消失,临床治愈满意。
(编辑或作者的)注释/评论/备注
中风是针灸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作为一个病名,中风最早出现在苏文,脏腑病又称“中风”。主要指突然昏迷,意识不清,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又称“大厥”、“瘦厥”、“偏燥”、“风疳”。
唐宋以前中风病因多以“外感风”为主。东汉《金匮要略》中说病因风生:“风为病,致半身不遂”。根据病的深浅和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云:“邪在络脉,皮之不仁;恶在经,即太重;邪入腑,即人无知;邪入污,舌难言,口吐。”唐宋以来,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区分面瘫、外感疾病、肢体疼痛等各种外感风引起的真中风,将上述中风纳入“内风”范畴,简称“准中风”。到了金元时期,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四个因素。清代王清任从瘀论治本病,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因此,中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五型。《苏文调经论》云:“气血并上,则为厥,厥则骤死,气复生,不复则亡。”笔者认为,不管病因如何,中风综合征最根本的病机是气血相争,血气困于脑中,气郁气滞受阻。应根据经络和脏腑对证候进行分析和总结。治疗原则强调针灸的运用,以调络凉血化痰为主要方法。通过“行气活血”、“行气活血”的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发作的治疗宜早不宜迟,取穴宜少不宜多。在急性发作期多采用强制活血结合微针治疗,在恢复期采用微针结合温火针灸治疗,在后遗症期采用艾灸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时突然昏迷,意识不清,口眼?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当出现斜视、流涎、语言不清、偏瘫等内脏症状时,都应尽早治疗。因为它的症状是气血同上,经络气血凝滞于脑,它的病情是急的,所以要紧急施治,清除血气,化瘀消滞。为了使血气下降,经气通畅,气归来世。
急性发作的穴位多为四神聪、宣石、薛婧、金金、俞晔、合谷、太冲。四神聪位于头顶,使其出血,可以减少上半身的血气,平衡剧烈紧张中的阳气,疏通瘀血经络。用三棱针穿刺出血,出血量要多。神志不清者取井穴穿刺放血,调和阴阳之气,醒脑开窍。体热面红者,刺十穴放血,以泄经络气血之热。若语言不清,则应反复用金金、俞晔止血,以止血为度,疏通舌脉和瘀血。针刺合谷穴、太冲穴进行泻下,打通气血四经,使全身气血通达,经络通畅。每天可治疗1 2次。如果病情危重,患者发病突然,症状为遗尿、鼻鼾闭眼、瞳孔散大无法治愈,则给予艾灸急救。
急性期后,症状稳定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寒热选择不同的穴位,采用微沟通的方法进行治疗。持久的治疗不应该操之过急。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为虚证所选,以阴经穴为主。在实证研究中,选取了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厥谷、四神聪等。都是多用,阳经的穴位主要是用来加强疏通经络的功能,同时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要按方治疗。
笔者认为,中风无论是出血还是梗塞,其原因和机理虽然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瘀血阻滞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气血是滋养四肢脏腑的物质。生理上相互依存,“气为帅血,血为气之母”互为用。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都会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络气血不通。因此,运用活血通络的方法,强制经络畅通,是治疗急性中风的重要一环。行气则行血,行血则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熄风、疏经活络的功效。
2.后遗症的治疗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留有症状的急性中风称为后遗症,临床上很难治疗,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患者家属甚至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症患者大多肌肉紧张度高,行走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直,形成“提篮”“画圈”的姿势。中医认为,四肢紧绷,屈伸不利,多因寒凝,气血凝滞,筋骨失荣,肿胀所致。
笔者主要采用温经微通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络疾病的最佳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要刺的部位,选择粗细相同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在针极热的情况下迅速刺入皮肤和肌肉,然后拔出。所选穴位多为局部阿是穴,配以相应穴位。比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要用火针快速穿刺阳明经穴;手指关节肿胀僵硬,无法伸屈。用火针快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沿线部位。不能上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小腿鼻子和局部穴位。除火针温外,太溪、太冲、环跳、庭宫、阳陵泉、合谷也是常用的方法。太溪、太冲能滋补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周身跳贯穿上下阴阳气血大穴,能疏通全身气血,是疏通气血经络的要穴。针刺时,麻木感要达到下肢,针刺感不能太强。听宫是手太阳的穴位,与太阳是连续的。太阳是主筋,太阳是气所能及的,全身的经络都可以得到滋润。应用听宫穴是作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听宫穴与环跳配合使用,可疏通全身气血经络,是治疗经络和中风后遗症的重要穴位之一。
除了掌握以上几点,重要的是要根据顽固的病情,坚持认清症状,对症治疗。只要选穴正确,就不要频繁改变穴位方法,也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作为临床症状,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疾病不那么简单,更复杂。这里引用的案例只是为了方便读者分析应用而要讨论的典型,切不可不加分析就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