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告诉你中国人为什么“坐月子”?
山西民间传统
坐月子,山西民间的传统做法是:三天不准下床,一个月不准出家门,不准上街,只允许吃住在室内。主要是照顾好产妇和宝宝的健康,怕闹出月子病。产妇要比平时多穿衣服,额头要用手绢遮住,怕受风。坐月子期间,饮食要有节制,特别是不要吃太多。如果吃饱了,会伤脾胃,造成永远无法痊愈的症状。在山西农村,大多给孕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和面条,米饭等食物很少吃。坐月子期间,禁止孕妇多说话,怕引起舌病;禁止产妇上班,怕过劳;产妇禁止用冷水洗手,怕损伤关节;同时,禁止陌生人进入母婴室。陌生人进入房间,怕“踩住生命”,让婴儿生病。产房里,连自己的家人一般都不让进。只允许母亲、婆婆、丈夫等照顾产妇的人进入,甚至产妇的父亲、公公也要等到产妇足月才能见面。
梅州客家传统
客家妇女生完孩子后,要待在房间里自己照顾自己,直到满月后(一般30天)。在坐月子期间,产妇享受到最优厚的待遇、全面的服务、良好的饮食和充分的休息,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有三餐,三顿零食。吃的东西更精致。第一,要有营养,有利于补身体,增加奶水。第二,要选择“温、热、平”的食物,忌食生冷食物。一般不要吃青菜,吃干菜。
产妇吃的最常见、最有特色的食物是鸡酒(包括姜、鸡、酒)。姜需要老姜,老姜多用于煮鸡肉和鸡蛋。梅州人烹鸡是用油锅炒姜,加糯米酒,文火煮。产后当天要吃鸡酒,最好是能祛风散寒、祛瘀活血的大公鸡(称“公鸡”)。之后一般要吃阉鸡,尤其是有没有下蛋的鸡。客家妇女在坐月子期间,一般要吃10到30只鸡,10公斤姜,30公斤糯米酒。
坐月子期间,产妇除了照顾婴儿,不做其他家务。用一些树叶(如桂圆叶、枫叶、连根拔起的树叶等)洗澡。)或者是根部存活下来的水,是消毒祛风的。
中医如何看待坐月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唐巧玲博士:坐月子是补虚祛瘀,42天左右。
女人生完孩子后,气血受损,气虚导致血淤、血瘀,正气不足,外膜不密,但易受寒,五脏六腑虚弱,一不小心就百病缠身。所以,重视产后调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时候就要“坐月子”。
坐月子期间,调养的总原则是,产后调理的饮食以温、淡、少盐为主,忌食辛辣、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需要调补药物,原则是补益气血,化瘀通络,调理脾胃。
另外,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虚邪贼风”就会乘虚而入,引发一系列所谓的“月子病”。
中医产后名方“生化汤”,养血化瘀,温经止痛,是产后调理的常用方剂,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
在西医中,坐月子被称为产褥期,是指孕妇怀孕280天后逐渐恢复正常的时期(约6-8周)。产褥期,母亲全身组织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变化较大,再加上分娩和哺育婴儿时的出血和体力消耗,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从而容易诱发疾病。
中医朱小宝: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坐月子的习惯是合理的。
从分娩到身体恢复的这段时间叫“产褥期”,一般是6周,差不多42天,也就是俗称的“坐月子”。
子曰有很多习惯传承至今,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都是合理的,比如子曰戴头巾,不洗澡,关窗挡风,喝汤,吃鸡蛋,喝红糖水。
中医说“新产妇有三病:一是抽搐,二是抑郁,三是排便困难……”
“新生儿死于血虚,多汗,喜中风,故使病抽筋。”
“死血又出汗了,又冷,让你觉得压抑。”
“死津液,胃燥,所以排便困难。”
新产妇之所以有三病,是因为胎儿容易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临床上称为“产后病”。如何预防这些“产后病”,必须从第二个月的习惯开始。
不要洗澡,也不要开窗防寒。
产妇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排,汗不密,寒邪乘虚而入,所以虚不能驱邪,所以怕受凉,导致痉挛,也就是肌肉抽搐,所以要戴头巾,关窗户,不要洗澡,以防感冒。
鸡蛋红糖是补血的。
正能量不足,外邪出不来,反而逆势而行,导致头晕目眩,含糊不清,抑郁不适。所以要预防这类疾病,需要补血,补充营养。鸡蛋和红糖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汤是孕妇必备的。无论鸡汤、鱼汤还是其他汤,一个是补充营养,一个是补汤,防止排便困难,就像动物生完崽后舔掉幼崽身上的粘液,都是为了养津液,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