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医还活着吗?他们的后代和弟子是谁?
萧龙友(1864 ~1962)向前朝进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结合;他擅长阅读和批准许多学校。去世前,他向北京中医学院赠送了一本名为《医方荟萃》的书,字里行间添加注释,勤求古法,值得作为后世学习的楷模。他曾与孔伯华共同创办北平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
在临床实践中,主张对老年人和青年人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异同。他调理虚证,采用“滋阴养精”的方法。调整慢性病,特别关注患者的“五志七情”。结核病的治疗应着眼于肺和肾,但也要着眼于脾。他的临床方案和手稿非常丰富,言辞犀利,念成朗诵会,所有的药方和药物都准备得很充分。
1942年,孙中山先生病重,饮咽困难,请其治疗。他认为病根在肝,而且已经到了绝症,是医学所不能及的。孙中山先生经病理检查后死于肝癌,其诊脉的准确性受到称赞。
孔伯华(1884 ~1955)是中国近代具有民族气节的医学家。他从小继承家学,研究古代医书。解放前,他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立医学院,历时14年,毕业700余人。1918下乡开展防疫工作,成绩突出,为我国防疫工作之首,编著《传染病八种辨证论治解析》十卷。擅长热学,喜欢用膏药。
1929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长官时,明确废除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引起了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全国各地代表聚集上海抗议,成立“全国医学组织联合会”抗争。孔伯华先生被提升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的支持迫使反动当局收回命令,同意建立义光。解放后,他担任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并在给主席的信中要求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教育。主席支持这一请求。孔伯华于1955逝世,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前往其寓所吊唁。
王(公元1887 ~1948)学医术,博览群书。擅长治疗时令疾病和胃肠疾病,并对湿热疾病进行阐述,以启迪后世的研究。其方药用药都很有特点,用药风格可以概括为“花如花”。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外观、品相、恐等都很讲究,对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也颇有研究。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培养人才,倡导在职教育。1942创办国药堂工作坊,为中医药领域培养人才。虽然是短期培训,但聚集的同事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霍文楼、杨树成等都是讲师,现代名医郭士魁当时还是学生。他热心教育事业,为促进落后做出了很大贡献。
石金墨(1884 ~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时,师从叔父李克庭先生学医。他跟着黄兴跑革命,后来做官,于是弃政从医。民国初年,他主张中西医结合,说:“中医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必须和西医结合才能明白道理。”只有将中医辨证、西医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出疾病的规律,才能获得古代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临床,所以独树一帜,名扬四海。
国民党反动当局曾计划废除中医。石先生四处奔走,联系各省医生,多次上访,与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当局被迫停止放弃中医,而是限制中医人才培养,禁止创办中医学校,限制工商注册,意图让中医自生自灭。石老师用门诊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堂”,培养了六七百名优秀的中医人才。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元朝以来,经济日益发展,医学也发展迅速。从儒学到医学,名医很多。清末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王、史晋谟,被群众称为“四大名医”。擅长治疗虚劳、热病、湿热、心脏病等内科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