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水与火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水和火是自然界中常见而重要的物质,中医水火理论中的“水”和“火”两个字就是利用自然界水和火的特性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指导临床诊疗。在人体内,水火分生理和病理。

生理水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体液、血液等。生理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它性温,促进人体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成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生理状态下,水和火保持着相互的统一和平衡,“静静地”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孙思邈在《准备一笔急用的钱》一书中说:“有夫之心者,也火;肾,水也;水火相济。”在中医理论中,心和肾分别属于阳和阴,火和水。心属火主之阳,居上焦;肾属水之阴主全身,居下焦;心阳降于肾阴,肾阴益于心阳,从而形成阴阳平衡升降的系统。这种微妙而又协调的关系,中医上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肾阴养心阳,阴能控阳,故可防心火上溢;一方面可以温肾水寒,一方面可以补肾阳。心和肾在人体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一旦这种心肾水火吉吉的紧密合作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心肾不交”的局面。如果心阳虚弱,则水寒不会改变,从而导致“水气凌心”之证;如果肾水不足,就会出现“心阳独亢”的证候,都属于“水火失调”和“心肾不和”

《傅青主女部》说:“肾无心火为水寒,心无肾水炽;心须肾水养,肾须心火暖。”如肾水不足,不能帮助心阴保守心阳,使心阳亢盛,常见的症状有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中医应以“清心泻火,滋肾水”为原则;如果心阳虚衰,心火不能下温肾水,或者肾阳虚衰,冷水不化,水气在心中徘徊。可以看到心悸气短,四肢冰凉,小便不利,神疲乏力,面肿肢浮,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或滑,或细或缓滞,水气会在心中徘徊。中医常以“温阳”之证治心

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中药方剂。如果阴阳失调,水火不好,人失眠,可与交泰丸合用。助水火的交泰丸,以黄连为方,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发炎;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温水脏,不濡;寒热并用,可以得火,得水,得吉。黄连六枚,肉桂一枚为丸,即交泰丸,多不作汤剂。主治:胸闷嘈杂,大便稀胸快,大便硬闷难处理,不思饮食。心火过盛,心肾不和,心悸失眠等症状。

中医的水火理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除了心肾的水火关系,还有很多水火关系,如阴阳水火、五行水火、肾水火、气血水火、三焦水火等。维持水火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找医生,通过用药来纠正和调节水火关系的失衡。

(作者是北京朝阳中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