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渣怎么处理?

一碗中药汤剂,色泽棕黑,外观浑浊,味苦。温服,碗底常有泥状沉淀物。由于药材饮片本身具有一定的颜色,煎出的药液呈棕黑色,人们认为是必然的,很少去想。对于它的苦味,因为人们有一句很好的谚语作为认识的基础,即良药苦口利于病,所以药的苦并不被视为坏事,反而有一种苦中作乐的伟大心情。对于药液的浑浊状态是好是坏,有很多人无所适从。至于碗底的泥状沉淀物,是掺水还是直接丢弃,这是个实际问题,直接关系到药效。为了确定是取还是弃碗底的泥状沉淀物,本文对黄连和甘草煎煮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进行了大致介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等生物碱,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这两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大,所以在水煎的时候可以溶出中药饮片。分别在煎煮时进入水中的小檗碱和甘草酸可能在水中相遇,形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的盐或化合物,其作为细粒状固体悬浮在汤剂中,使汤剂混浊。如果汤汁留着,可能会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有人做过实验。黄连、甘草水煎。甘草用量大的话,得到的汤汁会比较清澈,上清液也不会苦,但是抑菌效果会大打折扣。这说明有抗菌作用,味道极苦的黄连素沉淀到了碗底,也就是泥糊状样品中。由此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甘草的方子煎煮,所得的汤汁会放在碗里,碗底所得的泥糊如果丢弃会明显影响疗效。正确的做法是在浑浊的沉淀物中加入一些水,搅拌均匀,以完成浑浊的液体为宜。中医有很多名方同时含有甘草和黄连,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方药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药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和《宝明集》中的芍药汤(方药为白芍、黄芩、当归、槟榔、黄连)。连苏是生物碱类化合物,即呈碱性,但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很多,如附子、附子、防己、贝母、苦参等。甘草酸是一种酸性物质,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很多,如大黄、乌梅等。在一个方子里,既有含生物碱的中药,也有含有机酸的中药,这类方子里的药都是熬制而成的。另一方面,生物碱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是大分子有机酸形成水不溶性盐,还能与鞣质形成水不溶性络合物。含鞣质和苷类的中药比较多。虽然至今还不完全清楚药物之间形成的水不溶性物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但为了安全起见,也就是保证疗效,还是尽量服用为宜。对于中药汤剂,虽然古代医家还不知道哪些化合物可能在水中产生不溶物,或者汤剂中可能产生沉淀物的原因还不清楚,但在临床上已经注意到,产生的沉淀物不容易清除,采用的方法是药液过滤法。目的是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中服用。即使在今天,仍然使用这种方法,即只用一层粗纱布或网布进行过滤。总之,喝中药汤剂是有道理的,虽然浑浊,但是混着喝也是有道理的。不要为了好看,为了好喝,就轻易把中药汤剂做成清亮的液体。还不如把汤剂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