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
《内经》说:“甘淡属阳,苦咸属阴。”洪范说:“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属土,辣味属金,咸味属水。”
《苏文·论藏气之时》指出:“辛而散,酸而苦,甜而缓,苦而坚,咸而柔。”这是最早对五味功能的总结。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根据前人的论述和临床实践,对以五味为代表的药物的作用和主要治疗证候描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散结、行气、活血的作用。一般来说,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都有辛味。因此,辛辣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和气血阻滞证。比如紫苏叶散风寒,木香行气消肿,川芎活血化瘀。此外,《内经》说:“易欣运行它。”也就是说,辛药也有润燥养阴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养肾。辛辣药物多以散为功,所以“辛润”说不具有代表性。
甘:“能补、和、缓”,即具有补、和、和药性、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说,滋补补虚、调和药性、止痛的药物多为甘味。甜味草药常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疼痛、调和药性和抢救中毒。比如人参可以补中益气,地黄可以养精血,麦芽糖可以止痛,甘草可以调和药性,解毒食物中毒。
酸:“可涩可涩”,即有收敛、收敛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的药物都有酸味。酸药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慢性腹泻、肠滑、遗精、尿频尿频、持续带崩等。比如五味子能固表止汗,乌梅能敛肺止咳,五倍子能涩肠止泻,山茱萸能涩精止带。
苦:“能泄、燥、壮”,即有清热泻火、通大便、燥湿强阴(泻火藏阴)的作用。一般来说,清热泻火、降气平喘、减少不良反应、止呕、促进排便、清热燥湿、泻火藏阴的药物都有苦味。苦药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哮喘咳嗽、恶心、便秘、湿证、阴虚火旺。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清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泻火藏阴等。
咸:“能通便、软便”,即具有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说,通便或润肠、软坚、散结的药物是咸的,咸药常用于治疗大便干燥、痰多、肿痛等。如泻热通便的芒硝,消胆的海藻牡蛎,软坚散结的鳖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