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荆芥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本草纲目》记载荆芥入厥阴经,分气,作用优于祛风、散血、破气滞、消疮毒。.....风病、血病、疮病为主药。《本草》说:假苏,入血之风药也,故能发汗。.....血瘀入血,辛散,温至行的功能。.....祛风、燥湿、散寒,则祛湿除痹。荆芥,风药辛温,既不能降,也不能收。药品
颜回也说:荆芥为轻药,亦为祛风清血之药...所有的风毒症状还没有出现。当你想驱散它们的时候,你可以用荆芥来清除它们...所有失血综合征都没消停过,想做的话可以用荆芥炒。一般来说,辣香能祛风,苦温能清血,也是血中风的药[2]。
可见中医认为荆芥为风药,能入血,有祛邪、止肌发汗、炒炭止血的功效。辛,微温,入肝经、肺经,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风疹、溃疡等症开始时便血、崩漏、产后呕血。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荆芥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含量约为65438±0.8%。油中主要成分为d-薄荷酮和外消旋薄荷酮,以及少量的d-柠檬烯,此外还有α-蒎烯和莰烯。此外,荆芥花序还含有荆芥内酯A、B、C、D、E、薯蓣皂苷、橙皮苷、琵琶甲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o-7-D)。此外,张莉等人从荆芥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种化合物,分别是二十烷酸、β-谷甾醇、齐墩果酸、熊果酸和胡萝卜素[2,18]。荆芥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荆芥挥发油(0.5ml/kg)经口给药,对大鼠有降温作用。25、50mg/kg灌胃能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0.2 ml/kg和0.5ml/kg灌胃能抑制角叉菜胶和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表现出良好的拮抗作用。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也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4.4g/kg汤剂对伤寒副伤寒疫苗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物引起体温升高的家兔有解热作用。腹腔注射14g/kg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毛细血管痛通透性增加。20g/kg腹腔注射煎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有抑制作用。5g/kg腹腔注射对小鼠热板法有镇痛作用。荆芥的主要镇痛成分为d-薄荷酮,从荆芥中分离出的挥发性成分3-甲基环己酮也具有镇痛作用[3,4,16]。
2出汗效应
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2、4、8mg/kg体重的荆芥脂提取物能明显提高汗腺泡上皮细胞的空泡发生率、数密度和面密度[19]。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1止血丁等人比较了荆芥生炭和荆芥炭(文火炭)的止血效果。采用Akonob法和毛细管法。家兔灌胃2g/kg,小鼠灌胃5g/kg,测定出血和凝血时间。结果表明,生品不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但能缩短凝血时间30%,而荆芥炭能分别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72.6%和77.7%。说明荆芥炭后具有止血作用。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StE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对荆芥及其提取物的量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数剂量与小鼠凝血和出血时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5,6]。
据报道,荆芥炭提取物(StE)在体内的应用对实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体外药物具有低浓度(
研究表明,荆芥炭提取物StE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在体内促进凝血和抑制纤溶活性来实现的。StE能显著缩短实验动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血浆复钙时间(RT),在体内具有抗肝素作用。同时能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增强纤溶活性。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血(3P)试验和乙醇凝胶试验(EGT)均为阴性,排除了大剂量StE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性[5]。
3.2对血液粘度的影响:StE乳剂(0.7%,1.4%)PO给药5天后可明显提高大鼠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和红细胞压积,但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无明显变化,StE组动物红细胞数有上升趋势,但对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165433]。腹腔注射2.0 mg/kg、4.0 mg/kg、8.0mg/kg荆芥脂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高剂量组可降低红细胞聚集性[19]。
4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徐莉等发现荆芥醇提取物5.0mg/kg和10.0mg/kg剂量组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死亡抑制率达到40%和50%。1.7mg/kg、5.0mg/kg和10.0mg/kg剂量组能明显降低感染H1N1病毒小鼠的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分别达到26%、30%和31%。实验证实荆芥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结果表明,50%荆芥煎剂0.1ml/鸡胚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无抑制作用。在1m3试验箱中,苍术、荆芥复方消毒剂以240mg/小时的速度加热蒸发90分钟,可杀灭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0%。70m3房间内有人时,以上述速度蒸发药液60分钟,可杀灭空气中自然菌的69.73%[12]。
5对平滑肌的作用
低剂量STE(2.5×10-5~5×10-5g/ml)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高剂量StE(>5×10 -5 g/ml)有抑制作用,能拮抗BaCl 2引起的肠道痉挛性收缩[10]。
在一定浓度下(8.0×10-6g/ml ~ 1.6×10-6g/ml),StE对大鼠离体子宫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且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在一定浓度下(3.2× 10),荆芥挥发油可直接舒张豚鼠气管平滑肌,最低有效浓度为1×6538两种给药途径(以0.2ml/min的速度喷雾,喷雾1 min,吸入2 min)和灌胃(0.5ml/kg)对豚鼠药物性哮喘(2%乙酰胆碱和0.1%组胺的混合液)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小鼠酚红法,灌胃(0.5ml/kg)和腹腔注射(0.25ml/kg)均有祛痰作用。挥发油能抑制致敏豚鼠气管平滑肌释放SRS-A。以正常豚鼠回肠为标本,可见挥发油对SRS-A有直接拮抗作用[8]。
6抗氧化作用
发现从荆芥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和Smalin酸等11类化合物能抑制大鼠脑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能抑制LBL-1的5-LOX和兔血小板[1]的12-LOX的损伤。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孙等人发现芥子穗具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从芥穗中分离出的薄荷酮、葎草酮、裂殖醇、橄榄脂质体、zonepetoside A、D、E、橙皮苷、橙皮苷、香草醛、毛地黄等具有一定的抗补体作用[1]。
8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家兔腹腔注射荆芥挥发油(0.5ml/kg)后,活动明显减少,四肢肌肉轻度松弛,表现出镇静作用[8]。口服1%StE乳剂200mg/kg对正常小鼠的外观行为和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10]。
9其他功能
荆芥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荆芥能促进汗腺分泌,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挥发油有局部止痒作用;挥发油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对毛囊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穗芥与复方混合或单独使用对皮肤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8,17]。
10毒副作用
荆芥煎剂的LD50在小鼠中为39800±1161.2mg/kg,在家兔中为2.652±0.286g/kg,在小鼠中为1.945±0.072g/kg荆芥挥发油的LD50为1.22±0.31ml/kg。
在临床应用中,荆芥常与防风等祛风药合用,主要侧重于治疗感冒、皮肤病、产后血晕等。
综上所述,现代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荆芥祛外感风的功效和荆芥炭的止血作用,研究结果为荆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但这只是全面阐释传统记载中“荆芥为风病、血病、疮病之要药”现代内涵的一部分,尤其是其在“内风”中的治疗和应用。目前尚无详细的研究报道,对其作用机制、有效部位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挥发油是解表药辛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鉴于解表药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比较和机理研究,我们也认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解表药中广泛使用的荆芥主要有效部位的挥发油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过敏、镇静、祛痰等方面),对其临床合理使用和该类植物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