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吃什么药好?

肠道菌群失调

健康人的胃肠道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人体胃肠道内的细菌可以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的结肠内就有400多种菌株。从口腔进入胃内的细菌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其余以革兰氏阳性需氧菌为主,胃内细菌浓度< 103cfu/ml (CFU为菌落形成单位)。小肠细菌的组成介于胃和结肠之间。近端小肠中的菌群与胃中的菌群相似,但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往往可以分开。回肠末端和厌氧之间。近端小肠中的菌群与胃中的菌群相似,但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往往可以分开。在回肠末端,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一直存在,类杆菌、双歧杆菌、梭菌等厌氧菌都有相当数量。回盲瓣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内细菌浓度高达1011 ~ 1012 cfu/ml,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是好氧菌的103 ~ 104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双歧杆菌和真细菌。根据杜博斯方法,肠道菌群可分为三类:

(1)是经过长期适应进化,与宿主处于* * *状态的土著微生物;

(2)是在一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正常微生物;

③偶然进入宿主体内的病原体。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维生素,辅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产生糖皮质激素增强因子,产生过氧化氢、硫化氢、各种酸、抗生素等物质,结合其影响宿主免疫功能的能力,在机体的感染防御中发挥作用。肠道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质和量的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表现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敏感的肠道细菌,不受抑制的细菌趁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的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组合,从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转化。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 ~ 3%。

疾病的起因

饮食因素:通过测定细菌酶来研究菌群的代谢活动。结果表明,日粮可以明显改变粪便菌群。不含纤维的食物会促进细菌移位。对大鼠进行了Spaeth G研究。结果表明,膳食纤维能够维持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平衡,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肠道上皮细胞具有营养作用,纤维能够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Hosoda等报道含纤维的低残留饮食对保存肠道的结构和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尚不清楚纤维的保护作用是直接刺激肠粘膜还是诱导营养胃肠激素的释放。膳食纤维可以减少细菌移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正常。

菌群的变化因素:菌群组成可以因人而异,但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菌群组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稳定的。每个菌株的生态状态是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决定的。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位置都被占据。细菌的临时栖息地会改变生态平衡。

药物代谢因素:肠道菌群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盐和左旋多巴。任何抗生素都可以引起结肠菌群的改变,这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克林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造成大肠内的生态真空,使艰难梭菌增殖。H 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的应用可导致药物诱导的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四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平衡可发生变化,双歧杆菌减少,产气荚膜梭菌增加。前者可能减弱免疫功能的刺激,后者可能导致毒素增加,抑制免疫力。老年人如果能在年轻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或许能提高免疫力。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的五大因素:胃肠道的正常免疫功能来自于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浆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是阻止胃肠道细菌入侵的主要物质。一旦合成单体,或二倍体IgA,或胃肠粘膜合成分泌片的功能受损,导致胃肠分泌物中缺乏分型IgA,小肠内需氧菌和厌氧菌可过度繁殖,导致菌群失调,出现慢性腹泻。在无症状的IgA缺乏中,小肠中的菌群也可以过量产生。新生儿菌群失调发生率高,可能也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病理

细菌过度生长: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异常会导致近端小肠结肠丛的增生,导致各种代谢紊乱,包括脂泻、维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可伴有小肠假性梗阻、硬皮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慢性营养不良等。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多种厌氧菌(主要是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微球菌属、肠球菌属和梭菌属)可水解结合胆盐,导致形成胶团,肝硬化,无明显代谢紊乱的胃酸过少等。广泛小肠切除术后,结肠菌群的改变可导致D-乳酸酸中毒伴神经功能不全。应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克林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使艰难梭菌增殖,产生一种蛋白质,引起结肠黏膜坏死和溃疡,称为伪膜性结肠炎。

两种细菌产生IgA分解酶: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细菌能产生分解IgA的蛋白酶,能分解人血清中的IgA 1和初乳中的分泌型IgA。其中,前两种情况的细菌是构成口腔菌群的主要细菌,后四种情况是在附着粘膜表面增殖的高毒性病原体。可见,IgA蛋白酶作为黏膜表面的永久细菌,对于这些细菌的存活或致病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与肺结核癌症:结肠菌群产生多种具有代谢活性的酶,在某些天然产物、食品防腐剂、染料、添加剂、污染物等转化为致突变物质的反应中起中介作用。许多细菌由于长期与底物接触,可以增加细菌酶系统的活性。如果底物是致癌原,长期接触会增加致癌物的产生。

分类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临床症状如下:

白色念珠菌肠炎:是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瘦弱婴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葡萄球菌性肠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接受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坏死性肠炎: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β-霉素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肿瘤、消耗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时最易发生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为继发感染,最易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部分恶性肿瘤、消耗性疾病以及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变形杆菌肠道感染:变形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为条件致病菌,如普通杆菌、奇异杆菌、摩根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而变形杆菌在夏季可引起婴幼儿腹泻。

肺炎杆菌肠道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原因时,正常寄生在肠道内的肺炎杆菌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小儿严重腹泻。

有症状的身体疾病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就可能发生这种疾病。腹泻多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像鸡蛋样。真菌感染可为泡沫样稀便,有鱼腥味,脓血便;葡萄球菌感染可一天排出黄绿色稀便3 ~ 20次以上,并伴有腹胀腹痛,严重呕吐腹泻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升高、血压下降;白色念珠菌感染通常从上消化道开始,扩散到小肠甚至肛周。鹅口疮往往是白色念珠菌肠炎的最早信号。如小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可引起多次无臭黏液脓性粪便,有时出现水样腹泻,伴有消化不良,如不及时治疗,可扩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脑组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产生蓝绿色荧光素使粪便呈绿色,但不经常引起腹泻。部分病例粪便中有粉末,一般腹痛较轻,少数病例伴有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过多,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部分游客可能会因气候和环境变化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俗称水土不服。近年来,由于冰箱的广泛使用,一些家庭储存了大量的肉类食物和稀疏的食物。存放时间过长使食物变质,食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呕吐、腹泻,有时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恍惚。

支票

菌群分析:作为主要的检验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1.定性分析:同一般微生物检验,如葡萄球菌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可发现成堆的阳性葡萄球菌和中性多形核细胞,粪便培养可生长大量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肠炎可用其病理材料直接涂片,氢氧化钾溶液处理,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成簇的椭圆形白色念珠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内染色不均,细菌培养可形成奶油色光滑菌落,有酵母味。但除了三度失衡(即菌群交替),其他高比例很难分析。所以除了定性检查,还需要进一步的定量检查来判断数值是否正常。

2.定量检查:首先要将粪便匀浆,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计算各种细胞的菌落数,得出细菌总数,比较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使用。用于正常菌群分析的培养基要求有较高的选择性,如肠道致病菌用S培养基,肠道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用伊红亚甲蓝培养基,葡萄球菌用7.5%氯化钠琼脂,真菌用鲍氏琼脂。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还需进行厌氧培养。好氧培养同一般细菌培养,厌氧培养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罐法。

肠镜: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分支模糊或消失。有散在的糜烂性溃疡和出血,有时还附着黄色的假膜。

款待

全身支持的功效:对于大手术患者,术前注意补充营养,或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加结肠内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一些条件致病菌。也可以尝试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或者可以用IL-2,每次肌肉注射50,000 U,10天为一个疗程,可以连续使用。

两种治疗原因:如先天性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导致的酵母菌过多等。,一定不能去掉这些原因,然后支持正常菌群,才算有效。

3.菌群疗法的调整:

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对于感染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要加强肠黏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应增加纤维性食物。

2.抗生素:立即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支持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另外,可以用广谱抗菌药物破坏大部分肠道细菌,然后注射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其中乳杆菌分叉制剂疗效最好。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疗效也不错,其治疗机制可能是该菌为好氧性,能吸收氧和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拟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支持正常菌群。还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杆菌属。制成的乳酸乳球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适用于正常肠道菌群繁殖不足的耐药菌株做制剂,也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方法。目前最新的生物制品丽珠常乐(回春生胶囊)是双歧杆菌制剂。药物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屏障、内霉素控制、营养、抗肿瘤、免疫增强和抗衰老的作用。

4.菌群促进剂:口腔菌群促进剂也可以支持正常菌群。如果用乳糖来支持肠杆菌,用叶酸来支持肠球菌,儿童经常用双歧杆菌因子来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半乳糖苷酸被细菌分解形成乳酸或乙酸,降低pH值,抑制其他细菌,支持乳酸菌生长。

5.耐药肠球菌制备:日本木黑等通过增菌传代培养获得对链霉素、红霉素、四联体、氨苄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Bio-4r菌株。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可以防止其他菌群的异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调,改善粪便异常,疗效比以往单独抗生素治疗更快,并能防止粪链球菌Bio-4r菌株的耐药因子转移到大肠杆菌K-12菌株。

6.中医:中医认为“泄泻之源,皆因脾胃”。急性腹泻多为偏泻,责任在脾胃;慢性腹泻多为虚,影响脾肾。前者应清热燥湿,后者应健脾补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类药物对体液免疫有作用,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可促进抗体产生,鱼腥草可增加备解素浓度,备解素、C 3、Mg ++组成的制剂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机体产生抗体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在中医辨证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应考虑上述药物的作用。在清热祛湿、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的方法上,效果比较理想。

预防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年老体弱和慢性消耗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对于病后老、瘦、弱者,应配合抗生素使用乳杆菌或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和维生素B或维生素C,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大手术前要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改善营养、输血、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服用维生素等。

预后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除了严重的呕吐、腹泻、脱水、失血、毒血症甚至休克外,通常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