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血平片的药理学和毒理学
药理学1。利血平是一种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降压药物。2.本品通过耗尽外周交感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心、脑等组织中的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可抗高血压、减慢心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部分抑制心血管反射来实现的。心率减慢的效果对正常心率不明显,对窦性心动过速明显。3.利血平对下丘脑有镇静作用,但不引起嗜睡和麻醉,睡眠时不改变脑电图,可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紧张和头痛。4.实验动物服用低于临床剂量的利血平后,出现瞳孔收缩、眼睑下垂、体温降低、胃肠活动加快等症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仅胃肠活动增加。诱变试验体外微生物恢复突变试验表明,利血平1 ~ 5000 mcg对四株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诱变作用,0.3 ~ 10 mg不引起小鼠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利血平在培养的小鼠乳腺癌细胞中引起部分染色体畸变,但实验结果仍为阴性。利血平对培养的人外周血白细胞无染色体畸变作用,但有丝分裂像增多。有研究报道,利血平制剂在10mg/kg范围内引起小鼠染色体畸变和显性致死突变;但另一项研究表明,小鼠腹腔注射0.92 ~ 4.6 mg/kg,不存在显性致死突变。利血平在致畸试验中能通过豚鼠胎盘屏障,消耗胎儿儿茶酚胺储存。两个小实验表明,口服利血平0.25mg/kg(相当于最大临床剂量的35倍)不影响大鼠生育能力;生殖研究表明,大鼠妊娠早期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利血平有致畸作用(相当于1 ~ 2mg/kg,是临床最大剂量的1.25 ~ 250倍),导致无眼球、无中轴骨骼、肾积水等多种胎儿异常。家兔妊娠早期或晚期给予利血平0.04mg/kg(10倍临床最大剂量)可终止妊娠。对啮齿动物的致癌实验表明,利血平是一种动物致癌物。以5-10ppm(临床常用剂量的100-300倍)的浓度给动物喂食利血平两年后,雌性小鼠乳腺纤维腺瘤、雄性小鼠精囊恶性肿瘤和雄性大鼠肾上腺髓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乳腺肿瘤可能与利血平引起的催乳素水平升高有关,因为其他几种具有催乳素作用的药物与啮齿类动物乳腺肿瘤发病率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