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补的意义是什么?(中医)
阴是冷的,暗的,聚合的,物化的。
阳是热、光、化、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气的冲动被认为是和谐的(像无形之气把阴阳分开,使之占据各自的位置)。
建议:
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波动、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之间隐藏着相互的共鸣,“共鸣”就是相互感应,是指阴阳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相生,万物相化”(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转化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哲学思想始于先秦诸子,如荀子《礼记》。阴阳一变再变。”他还说,“天地觉得万物都是化生的。”从而指出阴阳相合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条件,其中的“合”、“联”、“感应”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开始。在宇宙和自然中,事物形成的规律也是如此。天之阳。万物产生,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谁与谁相契,生命就能产生。在阳光和露珠的沐浴和滋润下,生命得以发展壮大。在人类中,男女构建本质,新的生命个体可以诞生并代代相传,人类可以繁衍后代。所以,没有阴阳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没有生命。可见阴阳。
阴阳一对,是指世间万物或现象中,如上下、天地、动静、升降等,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对立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果上半部分是阳,下半部分是阴,没有上半部分,也没关系。热为阳,寒为阴,不寒则无热。所以可以说,阳有赖于阴,阴有赖于阳,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的条件。这是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一个消长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阴阳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光明媚,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兴奋;晚上阴气充沛,身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午夜到中午,阳气逐渐充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变为兴奋,即阴消阳长;从中午到午夜,阳气逐渐衰退,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兴奋转为抑制,也就是阳消阴长。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也可以相互转化,即物极必反。比如一些急性热病,由于极重的热毒,消耗了身体大量的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冰凉、脉微断肠等症状,这是阳证向阴证转化的表现。可以说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的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