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浆果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桑科植物无花果的聚花果·《中医大辞典》·奶浆果 2.1 奶浆果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奶浆果的药理作用 3 桑科奶浆果的果实·《全国中草药汇编》·奶浆果 3.1 拼音名 3.2 奶浆果的别名 3.3 来源 3.4 生境分布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奶浆果的用法用量 3.8 摘录 4 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中华本草》·奶浆果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奶浆果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奶浆果的用法用量 4.11 各家论述 4.12 摘录 5 参考资料 1 拼音

nǎi jiāng guǒ

2 桑科植物无花果的聚花果·《中医大辞典》·奶浆果

奶浆果为中药名,出自《湖南野生植物》,为《救荒本草》记载的无花果之别名[1]。

2.1 奶浆果的别名

天生子、蜜果、文仙果、奶浆果[2]。

2.2 来源及产地

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聚花果[2]。我国各地有栽培[2]。

2.3 性味归经

甘,寒[2]。入肺、脾、大肠经[2]。

2.4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清热润肠[2]。

1.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热声嘶,咽喉肿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便秘,痔疮[2]。煎服:15~30g[2]。

2.捣敷治痈疮肿毒,瘰疬[2]。

2.5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枸橼酸、延胡索酸、奎尼酸等以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C、生物堿、氨基酸、寡肽苷类、树脂、无花果蛋白酶(Ficin)等[2]。

2.6 药理作用

所含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及凝乳等消化作用;无花果可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镇痛,无花果内服可作食物性轻泻剂[2]。

3 桑科奶浆果的果实·《全国中草药汇编》·奶浆果 3.1 拼音名

Nǎi Jiānɡ Guǒ

3.2 奶浆果的别名

异叶榕、大山枇杷、牛 *** 、大斑鸠食子

3.3 来源

桑科奶浆果Ficus heteromorpha Hemsl.,以果入药。

3.4 生境分布

长江流域中下游和华南。

3.5 性味

甘、酸,温。

3.6 功能主治

下乳补血。主治脾虚胃弱等症。

3.7 奶浆果的用法用量

干品1~2两,鲜品1斤,炖肉服。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中华本草》·奶浆果 4.1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4.2 拼音名

Nǎi Jiānɡ Guǒ

4.3 奶浆果的别名

牛 *** 、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樱子

4.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heteromorpa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4.5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褐色;幼枝红褐色,节短。叶互生,变异大;叶柄长 1.56cm,红色;托叶披针形.长约1cm;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倒卵形、披针形或琴形,长718cm,宽27cm,先端长渐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表面粗糙,背面有细小钟乳体;基生脉3条,短,红色,侧脉515对。花序托(榕果)成对生于叶腋,稀单生,无柄,球形或圆锥形,光滑,直径610mm,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卵圆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瘦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散生,花被片火45,匙形,雄蕊23;瘿花花被片56,花柱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壁,花被片45,花柱侧生。瘦果。花期45月,果期57月。

4.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边、林区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4.7 性状

性状鉴别 榕果近球形,直径约 lcm,顶端有圆形突起,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剖开后花序托肉质,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包藏于花被内。瘦果细小,近卵形,稍压扁,长约3mm,先端尖而略弯,基部圆钝,表面黄棕色,光滑。气微,味微甜。

4.8 性味

甘;酸;性温

4.9 功能主治

补血;下乳。主脾胃虚弱;缺乳

4.10 奶浆果的用法用量

内服:炖肉吃,3060g;鲜品250500g.

4.11 各家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下乳。治脾胃虚弱,缺乳。

4.12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