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家族企业在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1和1840之前:封建家族政权时期传统家庭手工业的自给自足和家族企业的孕育。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君主集权。无论哪个朝代,其本质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政权,世世代代掌控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殷周的宗法制度中,宗族权利完全与中央和地方政治融为一体。殷周以后,虽然政权和宗族势力是分离的,但魏晋以后,出现了几个大家族世代控制中央政府和州县政府各个机关的局面。宋代以后,由于贵族家庭制度的解体,政治权力和宗族权力进一步分离,但一个或几个大家族控制基层政治权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明清时期,一直到建国,祖师也同意保廉的例子数不胜数。家族制度作为封建政权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是封建家庭政权的基础。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中,一种生产技术,尤其是手工业生产技术,往往是在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产实践中首先提炼出来的,一般只允许在家庭或家族内部使用和传授。特别是明清时期,垄断一种生产技术,形成名牌产品的山寨产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长期控制了生产技术,他们的产品垄断了市场,持续了很长时间。如北京的张制笔,从宋元到明清,因垄断生产绝技而久负盛名。武汉有老桐城的豆皮、四季汤包等等。这种一家或一族只擅长一门技艺,独断专行的家庭手工业,在中国几乎遍地开花。通过几代家族成员的生产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长期积累,这些手工作坊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同仁堂,始于康熙八年(1669)。在其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沧桑,跌宕起伏。从一个小店面、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厂店兼营、自产自销的企业,不仅在中药行业首屈一指,在北京的工商也颇有名气。

但总的来说,在中国几千年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基础上,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经济,也没有创造出一批成型的家族企业。原因之一是当时企业组织所依赖的市场经济条件还没有形成。

2.从1840到1949:家族企业在家族政权和外族入侵的环境下萌芽却挣扎。1840到1949这一百多年间,记录了一部内忧外患的中国近代史。从文化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也是西方文化(包括自由市场经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动荡激烈的变革过程中,阻碍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组织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枷锁逐渐消融甚至瓦解,为自由交换而产生的家族企业开始萌芽。

当家族企业从母体中分裂出来时,不仅生命力极其脆弱,而且与封建家族政权和外国资本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荡环境中萌芽的家族企业,在其艰难成长的过程中,也抓住了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第一,物资匮乏带来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普遍缺乏军需和粮食,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战争极大地刺激了中国面粉、铁器、纺织、鸡蛋等行业的发展。第二,文化抵制保住了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火柴王”刘洪生回忆说:“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爱国运动促进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大家都愿意买国货。”

在上述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以荣氏家族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家族企业。然而,外国列强的长期入侵和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和金融货币制度的紊乱,信息的不畅,使得家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以蒋、宋、孔、陈四大官僚家族为典型代表的家族政权统治力量的存在,采用压制、排挤、兼并等手段与民争利,使得民营家族企业举步维艰。

此外,从1927开始,在革命根据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中,也出现了家族企业的经济成分。在当时“务实政策”的推动下,革命根据地的家族企业充满活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阻挠,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实体。

3.1949-1978:“苏联模式”时期,中国家族企业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一五”时期,在“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影响下,以民族工商业为代表的中国家族企业,与新兴的国有工业有过一段3至5年的和平与竞争时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社会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中国的家族企业与其依附的非公有制经济一样曲折。在这个时期,不是家族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的问题。从1953到1956,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国有化。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荣氏家族企业,以及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等家族民营企业,一夜之间由公私合营。在随后的20年里,家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模式,受到了持续的批判和破坏。这一时期,家族企业濒临绝境,侥幸存活的企业潜伏在“地下经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