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小吃肉丸用的是什么面?

怀仁肉丸和怀仁羊杂有质的区别。虽然叫肉丸,但和餐桌上的“四喜相逢丸子”或“狮子头”等以肉为主的肉丸有很大区别。在吃的味道上也不一样。不是羊杂之类的大碗热汤,连吃带喝,而是小碟子小叉子来品尝;在老城区,经营这种小吃的人要少得多。爷爷们说只有朱丸子,唯一的一个。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猪肉做的肉丸,其实不是。原来,老城区南街范家沱巷有一家姓朱的,多年来一直从事这种小吃。丸子小有名气。城里人给这种小吃起了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品牌名,叫“朱肉丸”。正宗的朱肉丸是解放前后的小吃。贾珠的小吃是如何加工的?现在的人太无知了,连老城区朱家的后人都说不出其中的丑恶。粮食购销集体化后,朱肉丸的经营已经歇业近30年。

年轻的时候有幸发扬了朱丸子的中兴。南街组门29号院住着一位名叫陶冶的老人,他的小名是二葫芦,发音是二噜噜。张老汉年轻的时候家里有钱,也不缺零花钱。他是街上小吃摊的常客。肉丸的味道,以至于加工方法和调料调制他也一清二楚。改革之风逐渐向西方蔓延,市场刚刚有所松动。张老汉扔掉小鞭子赶驴,和老伴做起了肉丸生意。我住西边,张老汉住东边,门对门八年。老两口加工制作肉丸的全过程也一清二楚,儿子已经完整的记下来了。这看似偶然,却也是怀仁的一种文化宿命。

肉丸也很难做。

先将面粉放入筐内,将锅内的水烧开,然后逐渐放下,边放边用铁勺搅拌,放至一定程度,再用铁勺沿锅边搅拌,至面粉团如年糕般结实,然后从锅内捞出,放凉。然后,用大眼橡皮擦把面团搓成像山药丝一样的条状,再用刀剁成豆子大小的粉末颗粒。将切好的肉丁和粉放在一起,加入姜末、花椒、大料、味精等调味品,用筷子来回搅拌,搅拌均匀后用嘴吸筷子头,直到满意为止。

用一个老式的敞口青花酒杯做模具,把搅拌好的料填入,用手指压实,然后慢慢敲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四边有棱,中间鼓包的圆形肉丸坯。这样的丸子比球形的好吃,嘴里的味道也不一样。老两口把这个过程叫做“揉丸子”。一个接一个,每天晚上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挤出两个小笼子,完全是手工的,一点都不会猫腻。也许这就是传统小吃的精髓。

把捏好的毛坯一行一行放在笼子里,这叫撞笼子。然后放入水锅中开始蒸,蒸三次。

第一次蒸的时间比较长,里面的肉丁要蒸熟了才能装笼。然后浇上浮油盖住,蒸熟。过一会儿打开笼子再次倒油起火蒸。浇的油不是肥肉油,而是一种把肉煮熟后的汤油,里面含有各种调味成分。它闻起来不错。这样蒸丸子的香气和汤油的香气内外融合。虽然每个丸子里只有两三个肉丁,但是却有着肉香的全部感觉,而且加入了面粉成分,比纯丸子的口感更好。再把洋葱丝撒上去,那就是香味了。那时候张奶奶经常给我儿子吃几个零食充饥,那香味至今记忆犹新。

老城区年近八旬的田老六说,朱丸子用的面都是绿粉——扁豆绿豆榨出来的粉。千万不要用山药粉,绿粉和山药粉在品质和口感上也是不一样的。

田老汉一脸憧憬地回忆,那时候朱丸子都是掌柜蒸的。为了保暖,笼子上盖了一个小锅,再盖上一个白棉布盖。他挺着肩走出来,走到四牌楼的底层。他一出井,肉丸的香味就随着身影飘了上来。真的有点酒席了。那时候人们不常吃肉,街上也没有油气。这种香味特别清新。

锅笼一落地,人们就围了上来。现在十几笼,油浸玉色的丸子,一毛二买一打,放在五寸青花的小吃碟里,滴一点醋,捏几把葱花,明明是不错的工艺食品。食客们每人都有一把小啊木叉,慢慢地叉进嘴里,细细地咀嚼,这和吃羊杂不一样。天天吃肉不常见,在四牌楼下磕磕碰碰吃几个好吃的丸子显然是奢侈。这就和鲁杂文中“除了吃喝”所描述的“一条鳜鱼,一壶仿盐,可以吃喝三个多小时”是一样的。他们吃的是爱。吃这样一盘丸子,有很浓的文化意趣。

田老汉说,朱丸子还有一种吃法。当时也有卖白皮饼的。他们花五分钱买了一个大蛋糕,分成两层,放了一些肉丸在里面吃。这和今天的肉饼一样,是哄孩子最好的零食。但又不是现在的人都吃肉丸,想买就能买。我是家里最小的,爸爸在庆丰隆上班,四牌楼旁边。他磨了一整个冬天,还想要一个大便士(铜币)。你想吃一个有肉丸的大蛋糕吗?那可不容易。只能站在远处,翘着鼻子闻。越这样做,越觉得朱肉丸香,越咽下去香。

朱肉丸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一种怀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