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祛虚热的中药
中医有个方子叫清骨散,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潮热,或慢性低热、形体消瘦、唇颊红、舌红少苔、脉数,也可用于肺结核、潮热盗汗患者。该方剂由青蒿、鳖甲、地骨皮、秦艽、知母、柴胡、胡黄连和甘草组成。处方中的青蒿、鳖甲、知母在过去已有介绍,以下介绍处方中其他药物各自的作用。地骨皮、秦艽、柴胡、胡黄连等药物均具有清虚热、去阴清热的功效,可用于阴虚发热、骨疲潮热或慢性发热。这些药材作用不同,介绍如下:枸杞皮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肝、肾经。地骨皮除了擅长虚热和止盗汗外,还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或肺热哮喘。常与桑白皮、连翘、知母、鱼腥草、杏仁同用。地骨皮通常用量为6~15g,表证未解者不宜服用,以免引邪入阴。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入胃、肝、胆。秦艽味苦,微寒,有苦中清热的作用。可与其他养阴退热药同用,治疗虚热发热。秦艽的另一个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功能是祛风除湿。因为秦艽味辛能祛风,味苦能燥湿,能祛风除湿,能很好地行于四肢,所以能舒筋止痛。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挛缩。常与防己、金银花、桑枝、木瓜同用。此外,秦艽因其温润的品质,可以润肠通便。它经常与大麻籽和李子籽一起使用。秦艽的常用剂量为6~12g。因为秦艽有润肠的作用,所以不宜用于脾胃虚弱、大便溏薄的人。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入肝、胃经。银柴胡味甘而不苦,是缓解虚热的常用药。此外,银柴胡、胡黄连常用于小儿疳积,症见发热、烦渴、烦躁等,常与川楝子、白芍同用。柴胡的常用剂量为3~9g。需要注意的是,外感风寒、血虚发热者不宜使用。胡黄连胡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脾经。胡黄连对阴阳两虚的发热,既能分阴离热,又能清热燥湿。可用于湿热泄泻、痔疮。可与黄柏、苦参配伍。胡黄连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杀虫,消除营养不良。常用于小儿蛔虫及发热。常与君子、万磊、川楝子同用。胡黄连和黄连是两种不同的中药,临床上应区别使用。胡黄连的常用剂量为3~9g。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中药——白薇,也是解虚热的良药。白薇味苦,微咸,微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白薇味苦咸,能入血清血热,尤其对虚热有缓解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热入阴、阴虚发热、持续发热、小儿暑热。还用于妇女产后发热,发热后期阴虚血热。常与生地黄、地骨皮、青蒿等滋阴退热药同用。白薇为清血热、解虚热之药,微渗。若外感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也可配伍解表药,更适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者。(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