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学中医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病到病,从形成到形成。西医认为,任何器质性疾病都是从非器质性阶段发展而来的。在非器质阶段很容易治疗,但一旦进入器质阶段就困难多了。因此,医生不仅要善于治疗疾病,还要善于识别疾病。疾病处于未成熟阶段,处于未成型阶段,你能发现它,拦截它,让它消失吗?像扁鹊一样,这种疾病是在皮肤中发现的,在皮肤中治疗它应该像吹掉灰尘一样容易。但张仲景却提前20年对王这位助理医师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癌症晚期才发现有什么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停留在对疾病进行整体诊断的层面,也就是说,无论这种诊断技术多么先进,也只是对那些已经形成的疾病进行诊断。对于尚未形成的疾病,现代诊断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说到基因诊断,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来发现未来的疾病。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否生病。所以总体来说,现代医学还是在向中医方向发展。
目前大多数人对中医的理解是从有病的层面,从身体的层面。从这个层面了解中医,当然感觉中医哪里都不如西医。我经常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心肌梗塞的病人,你会送他去哪家医院?应该送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我想100人中会有100人被送到西院。或许是张仲景转世吧。他也会建议你把他们送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而不是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有了这个,搞西医的人趾高气扬,搞中医的人情绪低落,以为中医真的不好,自己入错行了。如果这样比较的话,中医真的没那么好,应该承认失败。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我治疗的那个病人,我治疗的冠心病,根本没有心肌梗死,甚至根本没有冠心病。我本打算阻止它发生,而你在它发生后治疗了它。这两个怎么比较?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哪个更有利?我觉得这100人中,会有100人认同我的观点。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会有信心。现在人们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干渴过井,奋斗铸锥”的角度出发的。这能体现中医的真实吗?中医讲究防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就指出“上工则病未能医”。我们医学的出发点是在你生病之前先把病治好,但现在很多人就是想在生病的行列里和西医竞争,搞中医急诊医学。这叫不自量力,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口渴过井,提桶投锥,怎么比得上现代速度?
因此,上述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中医是一种医学,整体偏向形而上的一面,形而下、一元化,通过治未病来治未病。但是现在我们完全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全形而上学的知识来治病。我们提倡科学研究、现代化和现代中医教育,就是要通过现代科学的“物理”筛子来过滤中医。过滤出来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不能过滤的是“糟粕”,我们必须抛弃它。你想想,这是中医的哪一部分过不了筛?肯定是形而上的部分。当我们把以上问题想清楚了,就会发现,我们采用的现代教育方法,我们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方式,不过是培养和造就下一份工作的一种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