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槌疗法?

药槌疗法:又称药棒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是由拍打疗法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拍打疗法是用木槌、木棒或钢丝在患者的某些特定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拍打。药槌疗法是浸泡中药(药酒、汤剂等)。)借助于木槌,既按一定的位置、力度、节奏、路线敲打病人的疼痛,又以中医脏腑理论、中医经络理论、穴位理论、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而达到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种疾病的目的。近10年来,被中医界的仁人志士挖掘、整理、完善,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追根溯源,药槌疗法起源于拍打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魏明帝太和元年(227)的《易筋经》。清乾隆四年,太医吴倩负责编撰《医宗金镜》?正骨术?外治手法一章对振动疗法的描述,基本上和现在的拍打疗法差不多。在《少林拳精要》一书中,也有槌棒等练习武术的描述,因此深受习武者推崇,被视为习武者强身健体的必修课。药槌疗法采用特制的木槌、木板、木棒,浸泡在不同的中药(药酒、汤剂、酊剂、膏剂)中。通过在患处或相关经络穴位浸药,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排毒解郁、平衡脏腑、调和阴阳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拍打受伤的软组织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有利于组织代谢。此外,由于中药局部渗透的药理作用,还可达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消肿生肌的治疗效果。而且叩击和透皮给药相结合,可以收到双重治疗效果。药槌敲击法:根据药槌敲击的力度,药槌的敲击手法可分为三种。1.叩击法:叩击力度较轻,“叩击入肤”,多用于年老体弱者、儿童或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叩击部位下肌肉较薄的区域(如关节周围)或重要器官。2.中叩法:叩时用中等强度,“叩于肌间”,叩时微痛。适合大部分人和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3.重叩法:叩时用力较重,“叩于筋骨之间”,叩时有痛感,但应可忍受。多用于体质比较强的人,或者体质比较好,病情比较顽固的人。药槌的叩诊节奏:一般要看患者的疾病性质。原则上应该是因为遵循急性病(病程短、病位浅)和经验叩诊节律而较快;慢性病(病程长,病位深)和虚证叩击节奏慢;急慢性疾病和虚实夹杂之间疾病的敲击节奏应快应慢。无论叩击节奏快慢,都要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惬意。根据锤打的形状和意义,锤打技法可分为四种。1、同心叩击法:(俗称叩击圆)以病灶中点为中心,由中心向四周叩击;或者从外围的中心相,逐渐打圈。多适用于病灶性疾病,如跌打损伤、各种关节疾病、穴位拍打等。2、直线叩击法:(俗称叩击线)沿直线,自上而下;或者从下到上一步一步向前轻敲。比较适合放射性疼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经络调理等。3.片状敲击法:(俗称敲击)在一定范围内,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向左紧密地敲击某个区域。更适合局部减肥的疾病、颈肩综合征、牛皮癣、背部脏器调理。4.补泻叩诊法:(俗称调理叩诊)在治疗处方的指导下,对选定的经络穴位进行叩诊,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调理脏腑的虚实。多适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其中:(1)循经叩诊为辅;敲击经络就是宣泄。(2)慢而轻的拍打为辅;快速而沉重的敲击是一种排水。(3)敲红不留痕;叩诊后有瘀血排出。(4)爆震和间歇性“等气”是补充;敲敲打打不断“催气”就是发泄。以上叩诊方法在临床使用中应根据病情单独使用或交替使用。槌棒疗法的作用机理不仅仅是局部效应,还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皮囊、穴位、脏腑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槌棒疗法的适应症:1。疼痛性疾病:(1)各种关节疼痛: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网球肘等。⑵软组织损伤疼痛:外伤性扭挫伤、肩胛角内肌损伤、梨状肌综合征、慢性腰痛、颈肩综合征等。⑶瘫痪性疾病:脑血栓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开颅术后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臂丛神经挤压综合征等。⑷亚健康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失眠、痛经、月经失调、乳腺增生、遗精、阳痿、早泄、黄褐斑、痤疮、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慢性腹泻等。5.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胃脘痛、慢性胆囊炎、早中期脂肪肝、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压、早期ⅱ型糖尿病、银屑病等。槌棒疗法的禁忌症:(1)各种急性渗出性、化脓性皮肤病。(2)各种急性传染病。(3)各种有出血倾向的疾病。(4)各种良恶性肿瘤、肝脾肿大。5]女性月经期和孕期。药槌疗法要慎用:(1)药槌锤打部位下方有重要器官,不要再敲。⑵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不要再敲了。(3)精神障碍者慎用。槌疗法的药物使用:槌浸的药物要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来选择,剂型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1)局部用药:多为药酒、酊剂、汤剂等。用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⑵调理用药:要结合脏腑疾病的情况,以“内服外用同原则”为原则进行中药组方,加上经络穴位的功能协调。多为酒、汤剂、乳剂、流浸膏等。⑶平衡用药:多用于保健、美容养颜、滋补强身,以酒、乳剂、汤剂为主药。槌击疗法注意事项:⑴施术者应掌握一定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并练好基本功,包括槌击法和外用选药法。⑵实施槌击疗法时,室内温度应保持适中,最好在27℃左右。⑶手术前,患者应保持镇静,情绪稳定,放松,体位舒适,不受杂念干扰,走到哪里都要保持木槌。(4)手术过程中,医患双方应经常配合和沟通,并根据患者的个人经验不断修正叩击的力度和范围。⑸手术中或手术后,应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万一过敏,考虑换药或者脱敏。[6]术中或术后如有皮肤损伤,应及时处理,以免感染。一旦锤子使用后应进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