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简介

目录1拼音2东北药用植物区系2.1黄连别名2.2来源与产地2.3性味2.4功能主治2.5化学成分2.6药理作用3陕西中草药3.65黄连别名438+0黄连3.2来源与产地3.3归经3.4功能主治4 "* 黄连字典4.1出处4.2拼音名称4.3黄连别名4.4出处4.5原形4.6性味4.7功能主治4.8黄连用法用量4.9附件4.10摘录5参考资料附件:1方剂使用中药黄连2中成药使用中药黄连3黄连1拼音tǔ huáng lián古籍中

2“东北药用植物”土黄连土黄连是中药学名称,来源于“东北药用植物”。是《救荒本草》中记载的白屈菜别名[1]。

2.1黄连别名:黄连、黄连、金钱草、雄黄[2]

2.2来源与产地:白屈菜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新疆、陕西等地[2]。

2.3性味苦、寒、有毒[2]。

2.4功能:镇痛、止咳、利尿、解毒[2]。

1.治疗胃痛、腹痛、腹泻、慢性气管炎、百日咳、黄疸、肝硬化腹水。煎服:1.5 ~ 6g [2]。

2.治水领域的皮炎、疥疮、疖子、毒虫咬伤、扁平疣。捣碎的汁液局部摩擦[2]。

2.5化学成分本品含白屈菜碱、原阿片碱、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还含有芦丁、槲皮苷、强心苷和大量维生素C [2]。

2.6药理作用流浸膏对小鼠有轻微祛痰作用,水煎液有平喘作用。白屈菜碱能轻微镇痛,其舒张平滑肌的作用与罂粟碱相似,但稍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2]。

3《陕西中草药》土黄连土黄连是中药学名称,来源于《陕西中草药》。是陕西中草药[1]记载的黄三七别名。

3.1别名黄连,黄连[3]

3.2来源及产地:毛茛科植物长叶升麻(Maxim。)法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3]。

3.3性味苦而寒。入心、肝、胃[3]。

3.4功能:泻火解毒,清心除烦[3]。

1.治疗结膜炎、咽炎、口腔炎、发热、痢疾、肠炎。煎服:6 ~ 9g [3]。

2.治疗痈、疮、肿。研磨和修整[3]。

4 *黄连字典4.1来源《滇南本草》

4.2拼音姓名tǔhuánɡ·里恩

4.3黄连别名黄连(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三针(四川常见中药材)。

4.4来源为小檗科九连小檗或湖北小檗。

4.5原形①九连小檗,又名:石梅刺(《滇南本草》)、牡蛎、猪刺。

常绿灌木,高达2米。小枝稍有棱角,幼时淡黄,次年黄灰色或黄棕色。小枝多刺,坚硬,3分枝,长1 ~ 3厘米。叶簇生;硬革质,狭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 ~ 8厘米,宽1 ~ 2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稍向后卷,顶部绿色,底部浅绿色,网脉不明显。花鲜黄色,15 ~ 30,簇生,花梗长5 ~ 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者披针形;萼片6或2轮,外轮披针形,内轮卵形,长于花瓣;花瓣6,卵球形,先端稍凹;雄蕊6,与花瓣对生;雌蕊1,卵球形长圆形,上位子房,无柄柱头。浆果,卵圆形长圆形,长约7 ~ 8毫米,蓝黑色,表面有白色粉末,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

生于低山丘陵。分布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②湖北小檗

叶狭披针形,长2 ~ 3厘米,宽8 ~ 11毫米,具波状刺和锯齿。3 ~ 10花丛生。浆果卵形,长8 ~ 10毫米,柱头几乎无柄。

出生在山区灌木丛中。分布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4.6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寒。”

4.7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小便。治疗腹泻,痢疾,红眼病,牙龈肿痛,咽炎,冷水澡,腮腺炎,丹毒,湿疹。

①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火,胃实火,利小便。淋、根肿、咽痛、婴蛾、腮腺炎引起的疼痛。”

②四川常见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痢疾、劳呕血、咽喉肿痛、腹泻、牙痛、耳痛、跌打肿痛。”

4.8黄连内服用法用量:煎服,根2 ~ 3元,茎叶1 ~ 2。外用:用牛奶浸泡眼睛或研磨涂抹。

4.9附方①治暴亦养眼,消肿止痛:黄连太多,用人乳泡。(滇南永远的草)

②治疗急性胃肠炎、咽喉炎、结膜炎:3针2茎叶,代茶水煎。(江西本草手册)

③治疗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肿痛:三针根茎各适量,刮去租来的皮,切片焙干,研成细末,水敷;或者将香油和凡士林调成30%的药膏,在纱布上凉成薄薄的一层,敷在患处。(江西本草手册)

4.10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