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记中医方剂

抓住要点,熟练记忆中医方剂,需要掌握更多的内容,记忆也存在技巧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记忆的窍门。比如在讲解方剂的作用时,作者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方剂的分类,然后在明确方剂性质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知识点,以区分其个性。以活血化瘀方为例,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桃核承气汤含有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由大黄和芒硝组成,所以也有化瘀清热的作用。因为主药桃核有很强的祛瘀作用,有的教科书称之为祛瘀或祛瘀。血府逐瘀汤含有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所以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意在益气活血。桃红四物汤是去根活血,加地龙通络,所以作用是补气活血通络。复元活血汤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胁肋肿痛,又用于治疗柴胡、穿山甲,故仍有疏肝通络的功效。这个方子的成分可以记为将军(大黄)穿山,桃花(粉)红,柴火贵(归),然后通过联想就能记住它的药用成分;温经汤病机为寒热虚实(瘀),把握气血阴阳,以人参甘草补气,以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四物汤去地黄),以阿胶麦冬滋阴清热,以吴茱萸桂枝温阳散寒(* * *为君药)。生化汤因主要用于治疗产后虚损、瘀血阻宫、小腹冷痛等引起的恶露不绝,故主要用于养血、温经、化瘀止痛。其他如石小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活络的灵丹妙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如复元活血汤);丹参汤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与血府逐瘀汤相同,但作用较弱);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慢慢消除肿块。只有掌握了学习中的主要知识点,才能类比其他,便于熟练记忆这类方剂的重要内容。5归纳比较,强化记忆在同章、同节或同类的一些方剂中,它们的组成、作用和主治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这样的药方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求同存异。如五苓散、朱令汤,双方同药为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之证。不同的是,五苓散中有桂枝和白术,能温阳健脾化气利水。适应症为表证,水止于内。朱令汤的成分为滑石和阿胶,具有清热养阴、润燥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有些方剂,虽然分属不同的篇章,但药物成分相同,但也各有特色。可以跨章联系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析同,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江新汤、凌昊清胆汤与温胆汤、导赤散与小荠汤。有些适应症相近的方剂,在病因病机、具体症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可以进行比较鉴别,以加强记忆。例如,治疗慢性腹泻和痢疾的处方包括真人养脏汤、申思丸、补中益气汤和吴梅丸。总之,药方之间可以比较的内容很多,作者一般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图表,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生动直观。6联系临床,巩固记忆中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方剂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方剂的适应症和自身的临床经验探讨一些现代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分析、应用和制定方剂的能力,了解方剂应用的规律和灵活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根据所学方剂的功能主治选择医案,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方剂的印象和理解,巩固记忆的内容,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临床, 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剂学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穿插记忆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记忆潜能,而且可以使学生不再为记忆方剂的难度而烦恼,避免了方剂学教学的枯燥和单一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