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种植技术
选地:选择阴林下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沙土。
整地:在选定的树种下,靠近根部挖一个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45厘米的坑,或犁耙土地,开洞种植。
(2)种植方法
菌料培养:选择青冈、青冈、紫椴、臭椿等树种作为菌料。在新叶出生前,收集直径约10 cm的树枝或木段,每隔3-5 cm切成鱼鳞。蜜环菌种类广泛分布于天然次生林中,在林下采集棕红色菌株作为菌种,然后将准备好的木段和采集到的菌料按3: 1的比例在3月和4月交替排列整齐。然后在上面播种切成片的嫩蜜环菌,缝隙用腐殖土覆盖,上面盖一层叶子,以露木段为度。按此要求,堆高约1米,周围土壤约10厘米,上面覆盖树枝、艾草或树叶。天气干燥时,要适当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当年可以培养出菌类,供第二年使用。
栽培猪苓的选择:挖掘野生猪苓作为猪苓。15g以上的嫩菌核,颜色较浅,灰褐色,碎成小块。
栽培时间:春秋两季。春季为4-5月,秋季为9-10。
栽培方法:先将已栽培两季的坑底挖松,铺上一层树叶,每隔6厘米左右将栽培好的菌料放在底层,菌棒间放5-8片猪苓,使之靠近蜜环菌生长较多的鱼鳞,然后用树叶填补缝隙,按此要求每个坑种2-3层,再用腐殖土覆盖,轻压。有的还一边种猪苓,一边培养菌料。这种方法是将新料和菌料交替放入坑中,然后按上述要求种植,可以缩短生产周期。细菌的数量取决于细菌的厚度。
(3)现场管理
猪苓的生长需要严格的土壤水分。春天天气干燥时,适当浇水。秋季下大雨时,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夏季气温过高时,要覆盖树枝和艾草,降低坑内温度。(常用中药材)【编辑此段】采收、加工、采挖均在春秋两季进行,最好是休眠期,一般在10年末至次年4月初。收割时轻挖轻放,以优良的黑硬菌核为商品。颜色浅、体质软的栽培猪苓继续栽培,连续使用三代后,其生长能力下降,应更换新的野生猪苓品种。收获后,清除沙子等杂物,晒干。
目前猪苓深层培养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其方法略。(常用中药材)【编辑此段】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每袋30公斤左右,贮存在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0%的库房内干燥阴凉处。商品安全水分10-13%。
本品霉变少,发现害虫有平菇、药材A、天花粉、平菇、侧柏等。虫蛀后,货物为轻泡,偶尔可见霉斑。
存放期间应保持整洁,高温季节来临前,应对环境进行消毒,减少污染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储存空间应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保持在15%左右,以便维护。发现霉变、虫蛀,及时烘干;在严重的情况下,磷化铝和溴甲烷用于熏蒸。[编辑此段]发展前景猪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有利尿、抗菌作用,还有抗癌作用,需求量会逐年增加。同时,人工栽培猪苓已基本成功。中国森林资源丰富,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多,开发生产潜力很大。
猪苓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保护没有跟上,人们连年采挖,资源越来越少;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收入低,发展慢。因此,要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引导群众合理采挖;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研究和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形成生产基地,保证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增长的需要。(常用中草药)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生产情况:
猪苓商品来自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个品种,生产销售由市场调节。40年来,猪苓生产不断发展,收购量逐年增加,购销同步增长,是能满足供应的品种。
猪苓的购销变化不大,呈相对稳定且逐年上升的趋势;1970虽然收购量有所下降,但仍然保证了市场需求,没有出现积压和缺货的情况。1980中药材市场放开后,由于价格变化,猪苓的购销大增。1983年收购127多万公斤,销售70多万公斤,为历史最好水平。(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