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相:开泰谈中医命运。

中医真相:开泰谈中医命运。

“传承精华,正气创新”是复兴中医的唯一正确道路。

对的人不偏心。文化根深蒂固,不偏不倚。文化的根在人,人的根在存在,存在的根在存在的多维关系。判断文化对错的基本标准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生活前景。

就文化意义及其价值而言,其对错在于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把人当人看,是否尊重活人的生命,维护活人的生存价值。人们定义文化道路的正确性,生存关系定义文化功能的正确性。没有活生生的人,就没有归属感,文化理论也就没有多少人文价值。

就文化理论本身而言,正确与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文化规律,是否具有理论一致性。义就是文化道路的正确,理论路线的正确,文化的完整才能发展,理论才能进步。

文化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有利于文化理论本身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从活生生的人的立场来看,积极的文化理论并不意味着积极的文化意义及其理论作用。积极的文化意义和理论功能在于以人为本,为生活的人们服务的文化宗旨。如果文化理论本身没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没有一种把人当人看的文化立场,那么它越发展越偏离正道。

从文化实用性来看,真正的根在人。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看,文化为活人的生存服务,医疗为活人的健康服务,有利于人类生命的总和,人类生存关系的总和,才是正气的文化,正气的医疗。

人以命为本,命以自然为本。文化正道是天人合一之道,医学正道是天人相应之道,即正文化是天人合一之文化,对症下药是把人当人的药。

世界文化的正道在中国文化,世界医疗的正道在中医。

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把人和宇宙、日月星辰都看成自然。在自然规律的统一中,人类生长采集,代代相传。

中医理论把人看成是人,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自然整体性、多维联系、协调平衡的生命体。

人的健康长寿是自然总和的反映,人的疾病困苦是自然不和谐的表现。文化与医学的整合关键在于维持生命的和谐,维持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没有以和为贵的文化自觉,没有以和为贵的涵养,文化不正,理论不正。

文化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文化责任。诚信创新,传承文明,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承前启后的文化人。他们应该正确传承,文化不应该偏离人文之道。所以,在生存危机的科技时代,我们需要格外重视。

文化不传无师,医学不传无师。老师是传承人的引路人。“知之神谕”,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保持文化正气,医疗才能彰显人文关怀。

教师是主观理性的引导者。为人师表的方法很多,但只有以人为本,以人为师指导培养人,传承人才是正确的。

老师可以当老师,书本可以当老师,实践可以当老师。后人能不能正直,既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自我意识,尤其是在医疗方面。

中医是中国的文化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长寿。老师不正确的传承,学习不正确的传承,偏离了把人当人的方式,都是假中医,中医文化无法发展,病机理论无法进步。

明·翟倞《医学启蒙集序》:“医学书籍浩如烟海,医学理论博大精深。哲学家虽然没有老师也发挥不了智慧,但是法就是施与受。如果布施与受不真实,心念昏沉,势必要坚持一定的规律来应付无止境的疾病。发病机制变化,治愈不易。不杀人的人很少。让我们希望他们能拯救人们的放纵,以便他们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日子。”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被一些人污蔑诋毁,而中医被一些人扭曲西化,逐渐没落。尤其是近几十年,我们把病理生理学看得很高级,有很多“未知”。施者不明,受者无意识,在学校教育、临床管理、学术导向等诸多方面丧失了中医的完整性。要根除病根,中医才能保持正确。

长期以来,中医教育将中医经典作为选修课,西医理论作为必修课(网上资料显示,某高校2018年开设的12专业基础课中,西医占了7门)。中医学校培养学生的生理病理概念和实验论证的逻辑思维,大大淡化了中医的积极传承,甚至决定了是否是中医的积极传承。

学校教育有赖于中医的希望。不能把中医养好,怎么传承中医?为什么很多中医学生毕业后离开中医?为什么走出校门后走中医这条路的人不多?中医教育不正,后来者不具备中医的文化自信。

中医在临床上以实验证据为准绳,以药理实验确定的剂量为标准,以药理对应病理的逻辑为规范。如果剂量超过实验标准(药典),如细辛、吴茱萸,中医必须双签,承担一切医疗风险。

医疗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很大的事业,药典难以逾越的法律法规让老中医紧张,新中医不敢越雷池一步。治不好病,也要保自己平安,这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中医心态。

辨证论治尊重个体生命,“以证治”的医学决策取决于临床证候和病机。剂量的标准是符合证和病机,而不是符合实验病理。以人为本,被实验形成的法规否定,中医在临床上有可能是正确的吗?

西医的执业需要合适的文化条件,中医的临床需要合适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中医在西医文化的压制下艰难生存。

病历书写的规范化,西医的疾病,中医的证书,尤其是执业医师资格证,继续教育的学分制,都和西医一样。

中医没有适合中医的学校教育、学术定位、文化环境和管理模式。从教育到临床,处处都有西医的关卡。中医水平再高,临床疗效再好,如果过不了西医这一关,是不可能从事临床的。否则,轻者禁赛,重者判刑。民间中医有近20万人,因此被取消了为患者服务的资格。

只有正气,中医才能创新,医疗才能有效。中医要正气,最重要的是中医教育,最重要的是中医管理。要创造辨证论治的医疗环境和文化条件。

大学学历,学西医,学英语,学中医,三分天下。西医把学中医的人吸引到西医,英语把学中医的人吸引到英语,中医把学中医的人吸引到中医。

西医文化很强,带有实验论证的主观封闭性,简单直观,排斥生命和自然,过度,对中医有害。学习西医是必要的,但必须坚持一个前提,即中医学生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观念,确立了中医的理论思维,有了把人当人的文化立场后,再进行西医教育。

叶没学过西医,没学过西医,蒲福洲也没学过西医。有多少人能比较临床疗效?不守中医正气,就是本末倒置,中医没有希望。

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的摇篮。只有把中国文化和中医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避免其他文化的负面影响,防止其他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才能让学生走上正确的中医道路。

这里说一下继续教育的完整性。

我参加了三次继续教育。一次是2005年之前,内容是讲中药的毒性,一次是退休后的2018,中医的考题和大学毕业差不多,第三次是新冠肺炎时期,内容是西医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每一次,我都深感失望。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不遵循辨证论治的文化原则,不尊重中医成长的客观规律。再严格的继续教育,再多的学分也没有意义。中医自古以来就坚持把人当人看,一生钻研经典,刻苦求古求教,博采众长,坚持不懈的文化立场。没有人强迫继续教育,古往今来很多中医辈出,病机理论不断完善。

每个时代的中医都是根据时代特点,在活人身上实事求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实践发展病机理论。无数的理论,无数的医案,都是保持中医完整性的结果。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活着的人没有变,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客观生活没有变,中医把人当人看的文化立场没有变。中医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更新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察脉诊证,知错就改,因证施治”的思维和治疗水平的进步,提高临床疗效,所以要坚持经典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立场。

坚持不懈地温习经典,每一个理论启发思考,不断克服临床不足,让继续教育成为中医的正气。中医不要像西医一样,以更新理论和知识为目的,一味的正气和创新是不好的。

中医继续教育是自我教育,符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是一种不需要外力的教育。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论》等。,都是一遍又一遍的读。最好买一本四大经典原文的合订本,放在手边,随时翻阅。读经典不如读原文。你不会很想明白的。多读,读久了,就懂的多了。目前有很多中医经典的翻译和解释,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参考,帮助他们理解,但不要盲从。

二、多读古代医家著作、医事故事、医案,久而久之开阔视野,增强“辨病寻机”思维的有效性,提高“以证治病”的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医生有门户之见,批判其他医生的观点,比如先天与后天的区分,甚至有人走极端,提出要烧某个医生的书,我们一定不能受其影响。

各种学说都是把人当人看的医学实践的结晶,有些是自己的见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他独特的见解和经验,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如果我们掉进了传送门,在临床上就很容易失去它的正确性。

第三,临床病历的记录绝不能按照所谓的规范来记录,要迎合病历检查,而应以临床真实为唯一标准。

中医病历追求的是临床真实,而不是标准化的标准和可靠性。临床真实是患者生活的客观真实,是“察其脉证,知其病,以证治之”的真实。将患者的籍贯、爱好、工作性质、就诊时的节气、患者自觉症状、脉象、舌象、面色、形体等生活事实,以及当时的处方剂量,如实记录,不被人为更改,从而具有临床真实性。

这种记录是非常有益的,病人的随访、随访疗效、经验教训都是可靠的。人为的病历可以涵盖一切,甚至滴水不漏,但不客观,没有文化价值。

临床病历不能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临床症状和处方用药。有了临床症状和处方用药,就能了解“知其然”的主观思维,了解疾病的证候和病机。

古代的很多医案,如未展开版的叶氏医案、名医医案等,只记载了患者的脉象和用药情况。似乎缺乏对“知错就改,辨证施治”的理解,其实不然。

在处方用药中体现了“知罪而治,因证而治”的认识。善于阅读医案的人,可以通过分析药物的病机,用方剂学测“证”,了解临床辨证的过程,学到有用的东西。

中医继续教育以经典理论为基础,绕过各种理论,在临床医案中卓有成效。这里我就举几个清代医生的论述。

吴琴钱《医宗金鉴》:“一医者,书若生疏,理若不明,识若不精,临证徘徊,无定见。很难工作。”

鲁青九志《李冠贤仿世辅医书序》:“读书无临床证,不可为医;不在诊所学习就当不了医生。”

刘青夔《疫二证编序》:“无黄旗,根不植,无中景,法方不立,无名医,医易矣!”

王庆孟赢《古今医案选》卷一伤寒:“只读仲景之书,不读后贤之书,不足以治汉唐之世。只读后世圣贤的书,不读仲景的书,比如五言七律,坤体宫词,不能用来赞三百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