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荀子麻疹?什么药有效?
麻疹俗称“红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的局部水肿。
病因及发病机制麻疹的病因复杂,尤其对于慢性麻疹,不易发现。除了各种致敏外,还与个人敏感程度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常见原因有:
(1)蛋白质中以鱼、虾、蟹、蛋、奶、肉等动物性食物最常见,尤其是食用大量蛋白质饮食和饮酒后,出现蛋白胨样麻疹,某些植物也可过敏。
(2)药物如青霉素、呋喃唑酮、血清、疫苗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其他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为组胺释放剂,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麻疹。
(三)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某些气体和真菌孢子。
(4)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这些感染可能通过感染性物质的抗原作用引起I型或III型过敏反应,或改变机体的应激状态。
(5)昆虫叮咬,如虱子、跳蚤,黄蜂、蜜蜂、毛虫的毒刺刺入皮肤,引起过敏反应。
(6)物理和化学因素,如冷、热、阳光和机械刺激、摩擦压迫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等,引起过敏性或非过敏性麻疹。
(7)内分泌代谢紊乱和胃肠功能紊乱均可诱发本病,尤其是慢性麻疹。
(8)内脏疾病如红斑狼疮、淋巴瘤及部分肿瘤、风湿热等。可能是麻疹的原因。
(9)遗传因素家族性感冒麻疹、遗传性家族性麻疹综合征等与遗传因素有关。
(10)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和情绪冲动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引起麻疹。
麻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过敏反应和非过敏反应两种。前者主要由ⅰ型过敏反应引起,少数为ⅱ型或ⅲ型反应。这种类型的抗体IgE与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时,这些细胞表面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本身和一系列生物物理生化变化,促使细胞质中的颗粒脱出,释放各种药理活性介质,如组胺、血清素、肝素、前列腺素、乙酰胆碱、溶酶体酶、纤溶酶、补体、各种激肽和慢性反应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非过敏性麻疹是由于细菌酶、蛇毒、蛋白胨等一些物质和一些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红斑和风团。
临床表现常突然出现,先有皮肤瘙痒,不久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风团,鲜红或苍白。分散分布的也可以合并成块。风团可局限或遍布全身,几分钟或几小时后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但新鲜气团接连出现,此起彼伏,累及消化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水肿、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在几天至2~3周内消退者称为急性寻麻疹。如果复发,病程会达到1~2个月,大部分都找不到原因。顽固性和难治性患者称为慢性寻麻疹。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麻疹:
(1)皮纹病,又称人工寻麻疹,表现为用手或钝器搔抓皮肤后,出现暂时性的红色条纹肿块。
(2)血管性水肿又称巨麻疹。发生在眼睑、唇部、包皮、外阴等松弛部位。,突然局部肿胀,边缘不清,1~2天自行消退,常复发。
治疗:养血祛风。
可选:秦九丸与二至丸或龟苓膏同服。
常用西药
1.口服药物
(1)扑尔敏和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独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
②西司明:每次1片,每日1次。
③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每次2片,每日3次。
④泼尼松:每次1-2片,每日3次。病情严重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慢性疾病
溶液后,应逐渐停药。
2.外用药1%薄荷制剂、炉甘石洗剂等。敷在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