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如何应用双盲试验?
站在科普的立场上,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希望你能暂时放下预设的答案,学习几分钟。
双盲是一种排除主观因素影响,希望得到更严谨结论的实验方法。
通常用于人类,要处理的最大问题是消除心理效应(安慰剂效应)的主观影响。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它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医学方向,其他的我们在这里就不说了。
对于一个药物的上市过程,在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会有第一、第二、第三次人体临床试验,而药物双盲试验是药物第三次临床试验的最后一部分。
其目的是通过对照组的数据来确认药物是否真的有效。
因此,双盲试验对入选人数和患者的基本条件(年龄、身体状况)都有严格的要求。
不久前在中国进行的Remdesivir的双盲试验,因为参与者严重不足而中断。
双盲试验只是一种统计学的方式,这也是现在人们能找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
一种现代药物,从开始研究到真正上市,有无数的障碍,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过程。无论哪里出了问题,之前的投入都会白费。
双盲试验只是一小步。
即使药品成功上市,也可能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被迫退出市场;即使四个实验都通过了,如果世界上有更好更便宜的药物,也有可能被淘汰。
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
说起心理学,我估计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个心理医生和一个病人坐在舒适的长椅上聊天的场景。
这种想法,对也好,错也好。
梅成的《七毛》讲了一个靠说话就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故事,文笔极其细腻华丽...这种投其所好的说辞,勉强可以算是心理学家。
如果朋友失恋了,你应该安慰他...这种心理安慰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干预。
但其实心理医生的诊疗手段是非常丰富的,谈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医学分支,发展时间甚至比现代医学还要短,不算太长。
也是建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现代心理学家除了擅长和病人聊天,还有一个特殊的权限:精神药物。
但现代医学的药物必须经过包括双盲实验在内的实验程序。
————————————————
所以,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你就大致知道什么是双盲实验了,它根本不是一种治疗手段……所以你的问题似乎没有常识。
这个问题,就这样吧...你怎么想呢?
双盲试验,非治疗手段
提问者不想知道双盲实验是什么,也不想知道心理治疗是什么。他只想展示几个字:1。西药的检验标准不应验证中药的疗效。2.所谓西方科学不一定是科学,但中医是高于科学的科学。3.西医不能包治百病,但中医可以包治百病!
都属于美国所谓的抑制中国中药材的集团。
双盲不属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是高科技的产物,已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不是西方国家独有,不是西医。
双盲是现代科学和数理统计客观检验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既能客观检验现代医学,也能客观检验中医,检验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愈合功能和控制功能,消除无效的“自愈功能”(人的自愈与用药与否无关)。
我就想问你,世界上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吗?如果不是,如果你把同一段话告诉两个不同的人,他们的反应应该是相同还是不同?另外,是不同的病人。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的人喜欢吃辣椒,有的人不喜欢吃辣椒,有的人对辣椒过敏。你用辣椒做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正确答案?住手,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