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方剂介绍

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增殖分化,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的作用。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归脾汤的方剂介绍。我希望你喜欢它。

归脾汤处方

白术3克;当归3克;茯苓3克;黄芪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炒酸枣仁3克;人参6克;木香1.5g;炙甘草1g;

归脾汤处方

此方之证,多思劳伤,伤脾伤心,气血不足所致。心藏神主血,脾主思主血,思虑过度,暗耗心、脾气和血,脾虚则体虚少食;气血不足会导致惊悸、心悸、健忘、失眠、盗汗;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缓,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上述症状虽然属于心脾两虚,但都是以脾虚、气血两虚为基础的。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果断气:?中号可乐是不是从气体中得到汁液,变化为血红色?所以在方剂中,用人参、黄芪、术、草的甘温之品,补脾益气生血,使气旺而生血;当归、桂圆性温,养血养心;茯苓(多为茯苓)、酸枣仁、远志;木香芳香散结,理气健脾,配伍大量补气健脾药物,可恢复中焦功能,防止大量补气补血药物油腻阻胃,使补而不滞,补而不腻;在用法上,生姜和大枣调和脾胃,以丰富来源。全方* * *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是治疗思虑过度,脾虚,气血两虚的良方。本方配伍特点如下:一、心脾同治,重在脾。脾若盛,气血生化活跃,方名属脾,就是这个意思;二是气血为辅,但重在补气,即气帅为血,气旺血自生,血足养心;第三,补气养血的药物辅以木本药材,理气健脾,不是郁滞。所以,张鹭说。本方滋养心脾,鼓励少火,用木香顺气。世界上木本植物干枯无用,用药过多引起恶心、腹泻、失食。因为它们纯阴不阳,所以不能失去药物的药效。?(《古今名医验方》)此方最早刊于宋代?严用和“方继生”,但方中没有当归和远志,哪个明智?雪鸡补这两味,养血安神的效果更明显。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该方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治疗的是过度思考、健忘、疲劳引起的心悸。袁?魏宜林在《世一德消方》中增加了脾不统血所致吐血、出血的治疗。明?《薛集·内科学文摘》补治惊悸盗汗,食欲不振,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用人参、益气、舒、草益气健脾。前者与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意在补益心脾,恢复两器的生血和血功能,主要用于心脾血虚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纳差、便血、崩漏等症。后者为益气药与升阳解郁药相结合,以补气升气、恢复脾胃、清热降浊为目的,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滞发热、脏器脱垂。

归脾汤基本概况

剂量

加入生姜和大枣,水煎。

临床应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心、阴、血过度就会消耗,心悸健忘都是因为心血不足,所以生血者有一颗心,控血者有一颗脾,所以要把握。归脾汤《续医案》:马元义治疗心悸、四肢倦怠或阴虚的人是无效的。诊断的脉搏徒然浮动,覆盖着焦虑和悲伤。心下,脾在脾之位,脾患心脏病,导致郁滞生津,无精,阳气不清,四肢无生气,倦怠乏力。补益心脾的方法是归脾汤20剂,一丸而治。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断为脉细,右寸涩,心颤,痛甚悦按,食少尿清,为虚痛症状。用归脾汤和石菖蒲治疗。《脉诀》:张在胜是男的,杜南考的。八月初五,心脾很痛,吃喝都浪费了。确诊他两寸,涩弱,用大剂量归脾汤加人参3元,月桂2元,煎服。限时减痛,继续1剂,但不痛了。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 30):患者为41岁男性,曾患有肺结核和胸膜炎。因为工作繁重,过度思考,失眠越来越严重。有时候晚上只能睡1-2个小时,而且身体很累,记忆力差,食欲差,经常头疼头晕。查中等身材,略瘦,面色苍白,脉搏稍弱。投掷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元,连续服用3剂,症状均有改善。内蒙古中药(1984;1: 44):刘,女,51岁。总是忧心忡忡,刚开始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反复发作导致我彻夜难眠,随后月经失调,点滴2年。浮面,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无光,舌胖,苔白厚,脉弱两寸,尺脉深而弱。此证是由于劳累伤脾,气血来源不足,脾虚血量失控所致。治疗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珍珠母15g,白芍12g,水煎,分6剂服用。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缓解,加味归脾丸调养后症状痊愈。

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内含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养心的作用,适用于心悸失眠者。中医认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对轻度失眠有一定疗效。临床上,归脾丸配合失眠治疗对轻、重度失眠均可取得显著疗效。另外,归脾丸对于阴虚阳亢伴手足发热的失眠也没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在服用之前,一定要去医院,请医生对你的脉搏进行辨证。

龟皮坊阁

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组成,属草、茯苓、远志。

酸枣仁龙眼肉,用生姜和大枣炒,益心脾。(归脾、黄龙、四王、木香、远志、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