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风俗有哪些?

台湾省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根据截至8月的统计,1998,已经达到21810000以上,加上金门、马祖的人口,总数是21860以上。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7.31‰。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台北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密度超过广东、四川等省份。

台湾人口分布呈现西密东疏的特点,全岛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A ***西部平原17县市(台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义、台南7市,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10县)面积65438+。人口占全岛总人口的86.1%。

中部和东部多为丘陵和山地。五县(南投、屏东、台东、花莲、宜兰)面积17063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的48%,人口仅占全岛人口的13.9%。

绝大多数台湾省同胞都是汉族人。约占全省人口的98%。1946之前,原籍福建的约占80%,其中以漳州、泉州最多。其中两成左右是广东人,以梅(县)、潮(州)人最多。所以闽南话在全省流行。1949左右,各省都有大陆人去台湾省。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约40万人。

台湾省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普族又分为格宰南、凯达格兰、达卡斯、派泽海、巴巴普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个民族。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区。明清时期大陆汉人迁居台湾省,多居住在西部平原和东部、北部、南部沿海平原,与平埔族杂居。平埔族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生活文化与汉族接近。据统计,1943的平埔族有62119人,80年代大概有19人。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台湾省各民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受到阻碍。至今,部分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农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独具民族风格的“手镯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省居民信仰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和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和基督教居第二位,约占全省人口的3%。此外,一些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天津教、轩辕教、大同教和唯理论。在民间,也有白莲教、救世教、单向教、真空教等各教门组织的活动。高山族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宗教。省内各类教堂、寺庙众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是各类学校总数的近1倍。

普通话在台湾省很受欢迎。它不仅是官方语言,也是社会通用语言。但民间普遍使用“福佬话”,即台湾省的闽南话。早期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尤其是漳州和泉州。泉州话和漳州话在台湾省共同生活后,逐渐形成了一种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语和日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所以福佬话和福建的闽南语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方言有三组,即“四县”(旧嘉应府兴宁、五华、平原、蕉岭四县使用的客家话)。“饶平”(旧潮州府饶平地区使用的客家话)。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国家文字。有些民族基本词汇相似,但互不相通。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语族,也被称为印尼语系。可分为三组,即

(1)泰雅族语言群:包括泰雅族和塞德里克族。

(2)曹语群:包括曹语和卡纳布语。

(3)排湾语群:包括排湾语、鲁凯语、槟榔屿语、阿米什语、布农语、夏塞语和雅美语。高山族的语音系统有I、U、E、O五个元音,20-23个辅音。

台湾省海岛特色民族技能

(A)南关戏和南关音乐

广义的“南关”是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今天台湾省保留下来的南关戏,指的是闽南语语系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流传到闽南华侨较多的台湾省和南洋,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角色分为命、旦、净、末、丑、糊、外七线,所以又叫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大人演的演员叫大梨园,小孩演的演员叫小梨园。基本曲调为南关乐,悠扬悠扬,曲牌名称多与南北乐相同,故被认为是宋元时期南浦戏的遗风。伴奏用的乐器可以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三个部分。

南关音乐,又称五音、南音、弦关、郎军音乐,分为:(1)指弹——可以演唱的套曲,歌词附有琵琶指弹音乐。但现在只供演奏不供演唱,套曲有48套。(2)曲——散曲之歌,有南关宫池批注,现存歌曲1000余首。唱法采用上四管(即东晓、二弦、三弦、琵琶),中间是歌者,节(拍板)保留了汉代“和声歌”的遗风。(3)乐谱——器乐朗诵部分,16套。玩法被认为是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关戏曲和北关音乐

北关戏、北关乐是指我国北方语系的剧种,又称“儿戏”(以农村儿童业余剧种命名),也称“乱戏”(出自乾隆年间“花部”口音)。其唱腔基本为“板腔”,歌词多为七言或跨句,但有两派思想:“福禄”(或福禄)为守旧派,保留了梆子的体系,主要乐器为柯子弦(椰胡)。“西皮”是一个新的流派,属于皮黄腔体系,主要乐器是调鬼(京胡)。

(3)山区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省山族的民歌是一座宝库,它不仅提供了人类歌唱史上的具体实例,而且发展出惊人的复调或和声合唱技巧。

(四)伏老民歌

唱法属于单音旋律唱法。由于地域不同,各有代表作品,如西部平原的《蛙使鸡公》,兰银平原的《失落的铜小子》,恒春地区的《思想崛起》。

(五)客家民歌

指主要来自广东和嘉庆府的汉族移民的民歌。客家居民多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高雄屏东等地的丘陵地带,一般用民谣或采茶歌,比福佬小调好听。

(6)皮影戏

皮影戏产生于大约1000年前的宋朝,在台湾省流传了200年。它起源于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影猴戏”。演出时间多在晚上,舞台高约十尺。前台挂白布做幕布,皮影戏投影在幕布上,后置照明。皮革雕像大约有一英尺到一英尺半高。它们是由动物皮揉成半透明的形状,然后雕刻人形,着色,涂上桐油以增加透明度,然后磨平。头像可以换,影子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有能力,有一个男主角,一个配角和一个歌手,还有四个左右的乐手。

(7)木偶戏

木偶戏,也叫掌戏,也是从福建传入的。布偶由主演跳舞,舞台就像佛龛,可以分解,方便出货。传统舞台高约5英尺,深约1英尺,而木偶高约1英尺,观看范围约为舞台前方20英尺。后来进行了改革,布袋戏比传统木偶戏大了三倍。相传木偶戏有三派:(1)南关调,由泉州移民传授,强调文戏雅化。(2)北方管理调——漳州移民传授,强调武功和魔术。(3)潮调——潮州移民教的,唱得高,弹得跟南关一样。

(8)吊丝木偶戏

据说挂丝布袋戏起源于西汉。到了宋代,其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其影响被后人扩展到了人在舞台上演的戏。这与它的姿态不无关系。这种剧传到台湾省后,分为两派(1)。北派以宜兰为中心,很少越过新竹南部。表演时间多为寺庙落成、开村拜土、七月普渡,或灾后祭天、感谢上帝。(2)南派以台南为中心,很少越过嘉义以北。演出时间,除了农历正月初九的“天上生”和民间婚礼或奖励外,很少为娱乐演出。这个木偶大约有一英尺七英寸长。一个完整的戏班要配72头36身,代表72个魔和36个犁日,包含宇宙中所有的灵。有四个游戏箱,两个放木偶,两个放乐器和工具,空箱子可以当椅子用。“前台”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区,“后台”是工作区。表演者也分前场和后场,前场至少要有2到3个人负责移动和表演。演员都是家属。最重要的仪式是主持“辟邪”;后场主要任务是音乐,4到5人左右,多为非家族成员。这种剧禁忌多,充满神秘感。

(九)宋·江镇

宋最初是一个武术表演团体,伴有锣鼓。后来由于当地治安状况不好,乡镇出现了很多自卫组织。当地的地方士绅是拓司的训练师,有108人,比喻36天犁和72个土魔。现在已经缩减到36人一组,在神会上表演。

(十)技术

台湾省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他们的特点是:(1)以实用为目标,简约中有美。(2)或者一个不知名的工匠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专门的学问,但却是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的产物。(3)造型简单,但不单调。(4)手工艺品,但同一项目产量不小。(6)能反映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

传统重要民间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郑恺”,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古代传说用12种动物来纪念甲子六十年,开年仪式是海生命最后一年的开始。年初,居士们陈列香烛,祭天拜地,祭祖,开正门,俗称“开财门”,放鞭炮,寓意再次“过年”,晚辈向长辈拜年,俗称“拜年”,居士们派发年货。并带上蜡烛礼物去寺庙做香,希望平安幸福。

春节的前夕被称为除夕,人们也非常重视它。家人团聚* * *享受美食美酒,有熬夜的习惯,称为“守岁”。同时还有贴春联、喝春酒、迎春、收福等习俗。

(2)排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灯节”,俗语说:“十三日点灯,便是十五日。”元宵节的前几天被称为“点灯”,最后一天被称为“谢灯”,也被称为“三灯”。这一天,家家挂灯笼,放烟花,献元宵水果,摆香案,全家祭拜。元宵节晚上举行,龙狮共舞,真是热闹。30年来,台湾省很多地方都在寺庙里举办灯笼展,制作灯笼争奇斗艳,甚至还有电灯笼,人物栩栩如生,面容特别美丽。

(三)清明

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50年),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英雄介休之死。那一天,人们思念孩子,用火把因子推死,不忍心点一把火。他们吃了一个月的冷食,然后逐渐减少到三天。到现在为止,立冬至日后105天,预先做好的干粉就是寒食,叫做无火,因为寒食日定为清明节。清明扫墓的习俗流传已久。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扫墓节,以纪念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又称“诗人节”,起源于公元前229年5月5日,为大诗人屈原招魂。到了中午,人们给祖先敬上粽子酒,在门前放上艾草和菖蒲,或者烧开水给自己洗澡,说是可以辟邪驱暑,并在江边举行赛龙舟。雅人们雇舟游中流,读诗饮酒,观龙舟,俗称“游江”,悼念屈原。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家家户户在庭院里敬献水果月饼,祭天,俗称“拜月”。节日过后,全家共享月饼,赏月。剧院还上演戏剧,如“嫦娥奔月”。雅人们聚在一起,猜迷、打老虎、谈艺术、敲诗、喝酒取乐,称为“赏月会”。朋友、亲戚和邻居互相赠送月饼,这被称为“送别礼物”。

中秋节被称为秋天的节日,它被称为中秋节是因为它在三秋之中。中秋节的名称始于周朝,中秋节赏月始于唐代,而吃饼赏月则始于宋代。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吃饼、喝酒、爬山、赏菊的古老习俗。1966年,台湾省当局宣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

台湾省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

台湾省是从明末清初闽粤民众大规模移垦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日本殖民者竭力实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台湾省同胞的顽强抵抗。国民党迁台后,大量大陆民众来到台湾省,所以台湾省汉族同胞的许多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与大陆基本相同,大体保持闽粤特色。

(1)基本生活必需品

1,服装。以前农村男女多穿汉服。中老年女性喜欢长裙或短裤;老年人喜欢蓝黑色的衣服或祥云纱;日治时期,西装领带开始向农村蔓延,几十年来一直相当流行。一些城市妇女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现在年轻人穿西装或者港衫西裤。农村的男人和女人经常戴帽子或毛巾来挡风。

2、饮食。台湾省的居民一日三餐都以大米为主食。当庆祝节日时,客人们通常会享用丰富的餐桌,如鸡鸭。台湾省居民嗜酒,祭祀神灵,宴请宾客。好酒必不可少。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动物性食物常与中药一起炖制,提神醒脑。菜肴通常用味精和糖调味。餐厅餐厅经营四川、广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目前高山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有的还以芋头和红薯为生。

3.活着。台湾省的房屋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中式、西式、日式三种。中式是平房,多为闽南风格,有一龙、滑轮拉手、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散南聚,大多建在临水的山谷里,以避风沙。西式建筑多为楼房,以前是砖砌的。近几年大部分都改成钢筋混凝土了。日式是在平房里铺上“榻榻米”。城镇里的大多数房子都是西式的。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公寓的数量迅速增加,高层建筑也很多。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人仍然住在简陋的棚屋里。

4.走路。目前,台湾省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摩托车。近年来,汽车、飞机、轮船和火车的数量增加了,这更方便了,私家车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出租车在城镇很常见。有相当多的公共汽车装有空调。然而,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还需要帆船和舢板,山区又无路可走,只能沿着山路攀爬跋涉。

(2)婚礼、葬礼和庆典

1,结婚。从前台湾省有很多结婚规矩,同姓的人不结婚。有两种婚姻:大型婚姻(合法婚姻)和小型婚姻(已婚或半婚)。一般需要经过婚姻谈判、订婚、解除雇佣、婚宴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性不超过30岁,女性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轿子换汽车,法庭结婚。然而,台湾省婚礼的铺张浪费非常严重,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农村,有人愿意集体结婚。高山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大部分都是年轻时父母决定的,所以婚后往往会离婚。

2.葬礼。葬礼类似于中国大陆的葬礼。父母去世后,孩子当晚要醒来,全家人一起哀悼,提供一碗饭,烧纸钱,给逝者做寿衣。同时要告诉亲朋好友,买棺材,然后祭祀。祭毕,小儿扶尸,死于室内。早餐给“孝顺饭”吃,他们轮流哭。然后他们选了一天举行葬礼。葬礼的队伍像一条长长的队伍,亲戚朋友被送到郊区。孝男鞠躬致谢,道别。然后用卡车把棺材运到墓地安葬。目前火葬相当普遍。台湾省有些地方有殡仪馆、火葬场、墓地,有些佛寺佛塔也有骨灰存放。

3.生育能力。女人生孩子,一定要告诉亲戚朋友,这叫“喜讯”。在满月的时候,红鸡蛋会分发给亲戚、朋友和邻居,以示好运。孕妇分娩满月,称为“坐月子”。大多在一个月内以麻油猪肝为副食。爷爷奶奶一定要在宝宝满月、四月、一岁的时候给宝宝送衣服和礼物。台湾省严重重男轻女。男同学不管一岁生日,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女同学则大大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30年来,台湾省当局以“两个孩子正好”、“女孩和男孩一样好”为口号,推行“家庭节育计划”。

4.寿清。台湾同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年后,每到生日,家人都会准备素面和香烛,举行简单的庆祝仪式。一般预期寿命从50岁开始。60岁是下一个生日,70岁是中间生日,80岁是最后一个生日,90岁是老生日,100岁是未来的生日。每逢生日,儿孙庆贺,邀请亲朋好友,颇为隆重。

(三)礼物禁忌

1,禁止给别人送毛巾。从前,台湾省民间送葬者在葬礼后给送葬者送毛巾,意在让送葬者断绝与逝者的联系。所以台湾省有“送一方毛巾,断一方根”的说法。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给某人一条毛巾,它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不吉利的葬礼、断绝和告别。

2.禁止给人扇扇子。风扇便宜又易碎,夏天用来降温。深秋天冷的时候,有个“秋扇”,意思是太没礼貌了,用了就扔了。台湾省民间有句话:“送一把扇子,从此不见”,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给粉丝看自己凉了,说明自己没有诚意。所以,千万不要送粉丝当礼物。

3.禁止给人剪刀。剪刀是伤人的利器,意思是“一刀两断”、“一刀两断”。送剪刀会让人产生敌意。所以,不要用剪刀送给别人。

4.禁止给别人打伞。在台语中,“伞”与“散”谐音。送伞给人,还是表示送“散”给对方,台湾人的“雨”和“给”表示同意。“伞”和“送人”的谐音,难免会引起误解。

5.禁止用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碎,“碎了的镜子很难圆。”而且好像人长得丑,所以人可以照照镜子,看看是什么意思。

6.禁止打卡送人。因为“铃”和“终”是谐音。送铃铛会让人想到“送完”,容易引起朋友的反感。

7.禁止赠送甜水果。甜甜的水果,或者年糕,是台湾省人在新年祭拜祖先的必备之物,但是服丧期间禁止蒸食物。因此,如果你把甜水果送给某人,它会提醒接受者家里有葬礼。自然是禁忌。

8.禁止给人吃粽子。在台湾省,人们失去家人的习惯是既不蒸甜果也不送粽子。如果给别人送粽子,会被误解为对对方的悼念,所以也是禁忌。

9.禁止给人鸭子当“月子肉”。“月子肉”是指在一个月内分娩的妇女所吃的肉。他们吃的“月子肉”通常是麻油鸭、猪腰、猪肝等“热”食物。鸭子比较“寒”,不适合吃。而且台湾省还有“死鸭子嘴硬”、“七月半的鸭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等谚语。如果把鸭子作为贺礼,人们会想到不祥之兆。

具有台湾省特色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和寻根观念是台湾人所拥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台湾省,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每逢重大事件或节日,都要先祭奠祖先。台湾省的宗谱和传统的祭祖仪式仍然代代相传。

在台湾省,民俗节一般在20岁举行,数量真的很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月有15种以上的节日,农历正月多达47种。台湾民俗中的仪式活动主要有孔子和妈祖的生日仪式、上白蕉的祖先崇拜仪式、黄成巡礼、元月中旬的普渡节和郑成功节。

(一)孔子生日仪式

最神圣的老师孔子在台湾省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早期祭祀孔子的仪式在春秋两季举行,后来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省有十二座孔庙,其中最大的是台北孔庙,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的西面。孔子祭祀大典当天,将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要参加,各级政府官员都要参加,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对教育的尊重。

(2)妈祖生日仪式

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信奉的水神。相传妈祖经常往返海上扶贫,所以航海的人都相信她,叫她保姆。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个叫树碧的和尚从福建莆田县梅州来到台湾,在北港建立了一个小庙,供奉妈祖。从此,妈祖在台湾“安家落户”。因为台湾省四面环海,大陆居民移民到台湾省有妈祖庇护的感觉,而且台湾省很多人以捕鱼为职业,所以很多人信仰妈祖。台湾目前有383座妈祖庙,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旺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生日。从正月开始,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从台湾各地涌向北港朝天宫,为妈祖生日掀起一场盛大的朝圣活动。

整个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香客们满怀虔诚,不远万里前来朝觐。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赏神戏码令人目不暇接。进香高潮是农历3月19、20日,北港妈祖周游列国的日子。上午9时,人们抬着妈祖圣地,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开始了妈祖一年一度的环游全国的盛大庆典。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儿将军的护送下,走遍了神经过的北港镇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大开门户,摆上供品,放鞭炮驱邪。在巡逻队伍中,有狮子阵、宋江阵、鼓阵、八将阵等。摊开他们的头,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各种商业机构和街区租用的各种艺术展馆也在街头游行,古色古香、时尚、静态、各种艺术展馆让人眼花缭乱。寺庙前的街道挤满了朝圣者和观众。

妈祖每年过生日,每年祈福平安。这项古老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台湾省出海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湾省有300多座供奉妈祖的寺庙,神社受到福建省“分身”的欢迎来台。主要的寺庙有云林县北港镇的朝天宫和马工天后宫。普通家庭和货主都有贡品。台湾省有句民间谚语“拜妈祖,惜祖国”。

(3)上白蕉祭祖仪式

白蕉是指福建省泉川区同安县白蕉乡。去白蕉,就是来大陆白蕉,表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省的军民后代,远道到福建白蕉乡祭拜济公祖庙,缅怀大陆祖先。

每年农历3月21,台南薛佳镇慈济宫都会在上白礁举办大型祭祖仪式。一方面,我怀念我在大陆的祖先;另一方面,他在福建省同安县白蕉乡祭拜慈济宫祠堂。这个节日从郑成功来台至今已经延续了300多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源饮水不忘根的精神。每年这个时候,许多朝圣者、僧侣和游客聚集在这座小城,人数超过20万。真是热闹繁华。尤其是在农历1年3月21日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时,有65438+万人参加。

节日当天,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人都想方设法赶回镇上,将慈济宫的宝生大帝雕像迎至将军溪畔的登陆处,为大陆故土献上一份遥祭。薛佳人把这个节日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来自台湾各地的保圣皇帝的追随者也带着轿子和雨伞来到薛佳镇参加节日活动。

现在,台湾省当局为了配合这个节日,保存民间会神中的民间技艺,吸引游客,特地举办了全台艺术列阵大赛,让这个活动更加盛大,成为台湾最引人注目、最壮观的节庆活动之一。

㈣黄成勋爵旅游节

祭祀黄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五月13,是台北夏海城黄老爷的生日,有盛大的黄老爷游,俗称五月十三拜拜。

台北下海城主黄是清代淡水堂的县令。道光元年从福建同安应邀赴台,追随者众多,仪式特别隆重。黄成勋爵出巡时,首先举行一个邀请上帝的仪式,即邀请黄成勋爵和诸神朝拜,将他们安放在诸神中,然后出发。巡演第一线有南北风乐队、舞狮队、艺术馆、信众,有数十万人参观,优于台湾省其他节庆。所以台湾省有句谚语:“五月十三看人”。

台湾省民众认为,祭祀城隍与其他民间信仰一样,对稳定人心、劝人行善、促进旅游都有一定作用,所以这种集数十万人娱乐于一身的民间活动依然兴盛。

(5)中秋节普渡节

农历七月15,俗称“中秋节”,又称“兰花节”、“鬼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灵魂的日子,也是道教和佛教信徒极其重要的节日。在这个大节日里,台湾省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羊,准备极其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和阴间的鬼魂,希望“普度”众生和亡灵。

在台湾省,最常见的传说是,每年农历六五四三八+0的凌晨,在阴间打开鬼门关,让所有在阴间受苦的鬼都可以回阴间探望故乡和后代。死者中的人在7月15日统一,为所有鬼魂举行盛大的告别仪式,让鬼魂享受一场盛宴。到了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又回到了冥界。

这一天,普渡点燃灯笼高挂,以引导鬼聚集在死者。如果在水里请鬼,就得“把水上灯打开”。台湾省的水灯笼通常被贴成小屋的形状,钉在香蕉叶和茎上,插上蜡烛。过去放水灯的活动在台湾省很常见,规模也很宏大。但现在只有基隆、新竹、新浦、桃园保留了这个习俗,其规模和声势更是大不如前。过去家家户户宰杀猪、羊,现在大量的祭祀仪式已经被鲜花和水果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数村镇才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祭祀仪式。

仍然保留着中元节的村民说,普渡节不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认为,先拜鬼神、先拜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大拜也能给忙碌的亲友和村民一个相聚的机会。因此,中原普渡,以其独特的中国农民民俗,结合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活动,仍以香烟烟雾和灯笼崇拜在台湾省延续。

此外,台湾省同胞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一些至今仍在流行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扫墓、端阳龙舟赛、中秋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从未间断,至今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