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沙藤有什么作用?南蛇藤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名称:五味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类,生于山谷密林或灌木丛下。
分布:中国东南部;还有广州郊区。
药用部分:根和茎。
收集期:全年。
购买地:丛药材公司。
性味:微温,微甜,微香。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疗法
用量及用法:①吐霍乱:干5元至1两,清水煎服;②风寒腹痛:干5元至65438±0两,清水煎服;③外伤与血瘀相结合。
处方:1(跌打祛瘀方):桐花树、黑虎、鸡骨香、金牛根、金牛头、五爪龙活血通络。行气活血化瘀合成剂。
(方哥)风吹藤血坠,金牛黑虎金扣头,五爪龙鸡骨香,六味同煎,建立剑训。
方子:2(治疗痛经方子):苦胆5元,樟子5元,沙藤5元,清水煎服。
(方杰)布氏杆菌病是由感冒时的风邪引起的:头痛、背痛、体热出汗、咳嗽和腹痛,不能错误治疗。由于气味刺鼻,气体有毒,宜用导泻法。这个方子以南蛇藤为主药,类似于黑虎治疗风胃痛的作用。具有苦胆,苦凉散热,樟树籽温祛风,行气止痛。全方以温中解苦为原则,立法简洁有效。
(方哥)风传腹伤风吹沙藤,味苦,性凉,清热解暑,樟树籽行气止痛法少见。
煎药小贴士:
(1)煎煮前浸泡:药物煎煮前一定要浸泡,因为大部分来自植物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肿胀后会恢复自然状态,煎煮时容易浸出有效成分。一般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服次数:多次煎服效果优于一次长煎。实践证明,煎剂两次可煎出其成分的80%左右,故煎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的温度中医称为“温”,俗称“文火”或“猛火”。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所谓的猛火,就是火大,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如果热量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锅。反之,如果火候较弱,煎服的效果就会较差。一般煮前用猛火,煮后再用文火,这样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药时间: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次煎需要20-30分钟,第二次煎需要30-40分钟。治疗感冒的药物,第一次煎药10-15分钟,第二次煎药15-20分钟。滋补药物第一次煎30-40分钟,第二次煎40-50分钟。
(5)药液留存量:一般指一剂药煎两次后的药液量。成人每日两次,每次400-600毫升。儿童服用200-300ml,每天服用两到三次。
(6)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两次,然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以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烧、肠炎、腹泻的药物也可勤服,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30-40毫升,待痊愈后再服,每日2-3次,小儿多服几次为好。
(7)特殊药物的熬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有脚注的药物。
A.先煎药:一般来说,有些矿物质、贝壳、甲壳类的药物比较难煎,有效成分一般要煎30-40分钟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常见的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外,有毒的药物可先煎,久煎,达到减毒或解毒的目的。比如乌头碱,长期煎煮乌头碱可以分解成乌头碱,毒性只有1/2000。比如长期服用附子水煎剂,不仅能减毒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B.后服:一般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油或难久煎的药物,应在煎药前10-15分钟放入锅内。常见的有广藿香、钩藤、大黄等。比如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钩藤所含的降压成分就容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但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大黄酸的泻下作用强于苷元,不易久煎,常用泻下之法。
C.煎服:一般将种子和单味花粉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群药中煎服。常见的有车前子、旋覆花等。比如车前子容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要油炸。旋覆花保健可以防止绒毛脱落,混入汤中刺激咽喉。
d、溶解服用:将药物用热药液溶解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钠和芒硝。
E.融化衣服;主要是一些牙龈类药物,用热药水溶化后服用。如果混煎,药液粘度高,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有一定损失,所以采用溶化的方法。常见的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分开煎。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把药液混在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口服。有些珍贵的药物细粉不能和组药一起煎服,一般是口服,也就是将粉末溶于药液中。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能节约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
(8)注意器具的选择、加水量、煎中药的时间和温度等。煎中药需要耐心和细心。要煎一副中药,就要专心,这样才能煎出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