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论治肿瘤的一些思路

目前,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从罕见病演变为多发病、常见病,成为健康的首要杀手。中医药治疗癌症从单一的扶正补虚的辅助作用发展到全方位的应对,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彰显了自身的价值。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理解,提出一些概念性问题供讨论。

“癌病毒”是癌症的特异致病因子。

基于临床检查获得的感性认识,抗癌解毒治则的客观反证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对癌症的治疗,提示“癌毒”是导致癌症的特定致病因素。它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诱发,与相关的非特异性病理因素混合而成的一种疾病。毒必附邪,邪因邪而异。邪因毒而伸,痰瘀而形,耗精耗血而自养而增生,并与体质、邪气、病位相结合,呈现多种证候,最后。从而为解毒、攻毒等合法癌症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不能误解从实验中可以找到“癌病毒”的病理本质。

疾病始于无形之气,而后成为有形之质。

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多以脏腑气机失调为基础,郁而不伸,气不散而痰凝,气被血阻而成瘀,夹杂多种病理因素而对立,与癌毒互郁而成病。从功能失调到病形,从无形之毒到有形之物,伤及脏腑,甚至相互变化,耗气耗血耗阴,难以逆转。

相应的,如果治疗以理气解郁为主,似乎可以起到超早期治疗的作用,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疗其未出世、未成功的目的。

痰、瘀、毒是肿瘤的基本病机和证候。

基于“癌毒”为病,多因气滞,使津液凝结成痰,血液凝结成瘀,毒瘀互结的病理观点,结合临床认识,可认为“痰瘀互结”是肿瘤疾病的主要病机,在辨证上具有普遍意义,化痰祛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据此可以根据各种病理因素的因果演变和转化来组方,根据脏腑病变部位的病理特点来组方。邪实、正气不足者,可根据脏腑阴阳气血亏虚,扶正补虚,消中有补,中有补。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肿瘤建立后,最容易伤阴耗气,所以治疗以气阴两虚、气血两虚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

肿瘤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迹象。

临床上可以看到,有些患者发现某个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并且持续异常,或者已经发生了转移癌,但原发病灶仍不明。据此可以认为,肿瘤的形成是整体病变的结果,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临床上要从全局看局部病变,做到有机统一,注意患者的个体特异性,衡量治人、治瘤、治证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突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走自主探索之路。

辨证和辨病要相辅相成。

从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来看,它自古就有,如汝嫣、肠道、胆结石、证积、胆结石等。,它们是根据不同的病位和病理性质而定的,应挖掘整理出来,用于临床双重诊断和科学研究。辨证是中医的理论特色和临床优势,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缓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运用现代辨病诊断知识,可以衡量疾病的演变发展,但不能指导中医的辨证论治。所以要辨病与辨证并行,尤其是对疾病的诊断很难确定,很难找出原发病灶,就要靠辨证论治。

把握恶与义的波动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总是由致病因素的盛衰和动态变化决定的。这是基于全局的观点。“外思内想”得到的综合印象,如果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临床上更为实用,可以为制定分期治疗的规则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思路和依据,并投入临床应用。《为医必读》一书中提出的初中晚分治三原则,对肿瘤的分期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说:“第一种人,病初起,正气尚盛,邪尚浅,就要发作;中间病越来越久,邪气越来越深,正气越来越弱,可以苦攻补;最后如果病久不愈,邪气侵入,正气消失,就会得到补充。”总之,前期邪不盛,正不空,要攻要灭,中期邪渐盛,正则空。末时负明显,邪积深,宜补中而消,养正而消积。

尤其要把握好攻邪与扶正的辩证关系,明白攻邪也是扶正,邪去则安。但当其失效过半时,应避免过度攻伐,而扶正在于祛邪,扶正则导邪。但要避免纯粹的养恶和姑息养奸,要审时度势,权衡攻补孰先。病初,阳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应以祛邪为主,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但对年老体弱、病情严重、拒绝发作者,应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为重点,采取防御性姑息疗法,减轻其痛苦,延长生存期。

排毒和攻毒因证而异。

目前中医临床应用解毒药物治疗癌症已得到认可,客观上证明了癌毒学说的实用性,但解毒与攻毒的认识和应用倾向也有所不同。如果能对症治疗,将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具体来说,解毒要根据病因,明确毒素的病理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等。总的来说,清热解毒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提示肿瘤的病理特征多为热毒,即使从寒毒开始,也多为火化,解毒药与抗毒药物合用可能具有拮抗、限制和中和作用。

至于抗毒,则是以“以毒攻毒”,以毒攻邪,包括植物药或喜树碱、长春碱、红豆杉等。以及动物药物如斑蝥、蟾衣、矿物药物如雄黄、硇砂,甚至砷制剂。

在临床使用毒药时,要把握其双重性。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兴风作浪。要区分大毒、普通毒、小毒,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不过度,则伤大义”了解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敏感和积累。注意药物的配伍,力求减毒增效。

特别是虫类药物,药性凶猛,善于逃入络脉,搜除邪气,具有化瘀散结、化痰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能使药物直接在病位搜毒、排毒、散毒,增强疗效。但虫类药物作用有差异,应辨证选用。另一方面,虫类药物毕竟有毒,必须严格治疗,“停一半”,或者间断使用,防止肝损害、肾损害。

如穿山甲、土鳖虫擅长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全蝎、蜈蚣擅长搜风解痉、通络止痛,僵蚕擅长祛风化痰散结,蜂房擅长祛风解毒消肿,地龙擅长通络清热,蟾皮擅长解毒消恶疮,蜣螂擅长祛瘀散结。

气虚、脾胃虚弱者慎用,必要时与扶正药物合用。

从肿瘤的位置发现病理特征

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病证症状也不同,病理因素的主要特征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证候进行检查,定位时机,以指导临床治疗。比如颈部以上的头面部病变,多为风火所致,热毒捆绑。颅脑肿瘤常因风火、痰瘀所致,肺部肿瘤多因痰瘀、热郁所致,食管、胃肿瘤以痰气为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的脉象进行审视,标本兼治,从整体上区分气血两虚和阴阳两虚,进行立法处方。特别是在药物选择问题上,需要根据药物归经的概念,求同存异,加强对主症脏腑治疗的针对性,实现进一步优化。如山豆根,清热解毒之药,性苦入肺胃,善治喉癌;漏芦苦寒入胃,好治乳腺癌;泽漆性苦寒入肺,主要用于治疗肺癌、淋巴瘤(肉瘤);葵花籽微苦,性寒于肝肾,可用于肝癌、乳腺癌、肾癌、膀胱癌;夏枯草入肝,味苦,性寒,适用于淋巴瘤、甲状腺肿瘤。

综合治疗和慷慨治疗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对策。

目前,在中医内科领域,因疑难杂症求治的患者日益增多,呈现出“求全领域而不礼让”的趋势。尤其是肿瘤难治的典型疾病,具有病因的特异性、各种病理因素的复杂性、多病多证并存、虚实夹杂、因果相互作用、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复杂的方法,慷慨大方,才能应对这种复杂的疾病,在多个环节和渠道增加效率。

“复方”原则源于“七方”中的复方与宽厚,二者既有联系又不是必然的。比如中药“异相”的配伍虽然复杂,但并不大方,而复方的成分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治疗一般有3-4种,方剂用量一般在15以上至30味左右。

在复方的应用中,我们既可以按照方药选择排队,也可以选择一两个方药作为依据,再重新进入小方块处理多个环节,选择经验性药物增加效率。但配伍一定要有序,主辅成分要明确,药物要分别选用,或者一药可兼数职,要很好地组合药物之间的关系,避免降低或失去原有疗效,避免违规处方、用药不正确、主次不明、紊乱。

另一方面,必须明白,虽然是治疗肿瘤的基本策略,但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要根据个人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处理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紧急的时候要把握治标的理念,减轻他们的痛苦,挫败他们的疾病。

当务之急是对症下药,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整体观念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优化肿瘤药物的理论基础。辨证可以适应个体的病情,辨病是使用万能抗癌药的基础,要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有助于缓解主痛,可加强其针对性和与脏腑的亲和力。病理因素的辨证可以把握其病机特点,经验药物可以突出不同流派的长处。

另外,具体方剂和药物的选择,要从毒性、非毒性、毒性以及中医理论的主要病证等方面进行权衡。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始终照顾脾胃,运脾健胃,调理腑气,保证气血生化活性。禁止对脾胃的损伤过度治疗,尤其是对化疗、放疗后脾胃功能损伤严重者。即使有利于增强正气,也要防止肿瘤的生长,要攻而不伤正,补而不恶,以识为度。

肿瘤晚期,邪实明显,且随着发病部位的不同,变得多面化,甚至成为突出的临床疼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难以承受,耗气血,伤脾胃,尤为严重。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