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紫荆皮的功效与作用

羊蹄甲树皮

(《日本草药》)

同义词有柔红、内消(纲要)、紫荆皮(本草经)、柏林皮(分类药材)。

来源是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

植物形态:紫荆花(《日华子本草》),又名:曼条红(《群芳谱》)、桑舞、洗衣树、紫金盘、平头翁。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15米。小枝无毛并且有许多皮孔。单叶互生;叶近圆形,长6 ~ 13厘米,宽5.2 ~ 12.5厘米,基部深心形,先端渐尖,无毛,全缘;托叶矩形,早落。花的第一片叶子开放,4 ~ 10朵花丛生在老枝上;花萼钟形,在上边缘有5个钝齿;花冠蝴蝶,紫红色,花瓣5片,大小不一;雄蕊10,分开,基部着生于花萼,花丝纤细;雌蕊1,子房光滑无毛,有柄,花柱上部弯曲,柱头短而扁平。荚果扁带状,红紫色,顶端略收缩,具短喙,翅沿腹线,网状脉明显。种子圆形扁平,几乎是黑色的。五月开花。

它生于山野或在花园中栽培,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这种植物的根皮(紫荆花的根皮)、木质部分(紫荆花)、花(紫荆花)、果实(紫荆花)也都入药,每一种都有详述。

7-8月收集树皮,刷掉沉淀物,晒干。

药材的干燥树皮为长圆柱形或有沟槽的片状,均向内卷曲,长约6 ~ 25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3 ~ 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有皱纹,内表面紫褐色,有细密的纵向纹理。坚实,不易折断,灰红色断面。对着光看,可以看到微小明亮的星星。没有气,有涩味。最好是长条,皮厚,结实。

主产于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同属的云南紫荆,叶心形或近心形,下部少短柔毛。总状花序,有8 ~ 24朵花,玫瑰红色,长15毫米。荚果短,1 ~ 2粒(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它的根皮也同样被用作药物。药材呈圆柱形或块状,外皮橙红色或橙黄色,有横条纹,内表面黑褐色,有竖条纹。产于云南。

化学成分羊蹄甲含有单宁。种子含有微量的游离赖氨酸和天冬氨酸。

药理作用:紫荆花对京科PR-1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病变。葡萄球菌的生长可以在体外被抑制。

将杂质处理干净,用水浸泡,取出充分湿润,切块晒干。

滇南草药:“烧酒炒过用。”

性苦性平。

①《开宝本草》:“味苦,性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温,味苦,有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肝脾。”

(2)纲目:“始足厥阴之血。”

功能:主要用于活血、通经、消肿、解毒。治疗风寒湿痹、女性闭经、血气痛、喉炎、淋证、痈、癣疥、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1)《开宝本草》:“主理破淤血,淋五淋,以强沸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通小肠。”

③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痹,麻木瘫痪,痿软,温筋止腰痛,治妇女血寒腹痛。”

④纲目:“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女子血气疼痛,为水凝所致。”

⑤分类药:“治跌打损伤,咽喉牙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活血止痛,癣疮。”

⑥《四川中医志》:“治咽喉阻塞,蛇咬外敷。”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2 ~ 4元;泡在酒里或服用药丸或粉末。外用:研磨、修整。

孕妇忌用为宜。

处方①治疗筋骨疼痛、痰软痿软、湿痰:紫荆皮(酒炒)、秦(典当)归五钱、川牛膝、羌活、木瓜。奉上五斤好酒,煎一会重汤,曝一夜,去火除毒。(滇南本草)

②鹤膝风挛缩的治疗:真紫荆皮。老酒是炒的,往往是温着吃。(《任斋志方》)

③治女子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为大。每种酒吃一片。(《女性良方》补编)

4治疗产后淋证: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暖衣。(《女性良方》补编)

⑤适用于各种热寒不明的痈、腰酸、流涎、肿痛:川紫荆皮(炒)五两,独活(炒)三两,赤芍(炒)二两,白芷(生)一两,木蜡(又名王和杨,可互为加减,即石菖蒲)。最后,用洋葱汤调整热敷。(崇和,又名高和,在《仙传外科偏方》中)

⑥内消原痈:白芷、紫荆皮。酒调(益生膏出自《仙术传·外科集方》)

⑦治疗痔疮肿痛:紫荆皮五元。吃之前用清水煎一下。(《任斋志方》)

⑧眼挫伤的治疗:紫荆花。把尿泡七天,晒研,生地黄汁姜汁敷。如果不肿,就用洋葱汁。(《雷勇·钟芳》)

这位著名学者在《本草纲目》中阐述:“各味活血者,多为辛温,温血亦好。解毒者多为苦寒,毒为辛热之结果。魏紫(紫荆花)能活血解毒,所以一定是既不苦寒也不苦温。本草所谓的气级人物也是如此。但是,先贤们说,连是凉的,还是为了解毒而割的。胡林家指以蜀产其苦如胆者,其性不辛不温,故以极苦者为功,苦主倾吐故。”此味活血解毒,功能合而为一,不宜用于血瘀热盛者。"

提醒您:中草药紫荆皮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