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遗尿症
3岁以上,特别是5岁以上的孩子,睡眠时经常遗尿,少则几天一次,多则一夜几次,这是病理性的,称为遗尿症。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男生高于女生,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病程长,或反复发作,严重者白天睡觉也会遗尿,严重者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九珍》:“膀胱不约溺。”明确指出遗尿症是膀胱不受控制造成的。《论小儿杂病的病因及症状》也说:“遗尿是膀胱虚寒所致,故不能因水而起。”后世医家多有阐述。通过现代医学的X线诊断,发现部分儿童顽固性遗尿症与隐性脊柱裂有关,治疗难度较大。
[病因和发病机制]
《苏文·经络辨证》说:“饮人于胃,游之以精,失于脾,散精于脾,失于肺,引水失于膀胱”。说明吃喝者胃中的精气经过消化后,扩散到脾,从脾散失到肺,通过肺的宣降,使水路畅通,而体内多余的水分散失到膀胱成为尿液,然后排出体外,这就是水液代谢的过程。《论苏文陵兰秘典》云:“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气化可出。”又云:“有三焦者,为定渎之官,水路不成。”此外,肾主水,水与膀胱由表及里,膀胱的气化依赖于肾气的充足和温暖。因此,尿液的产生和排泄与肺、脾、肾、三焦和膀胱密切相关。遗尿症的发病机理虽然主要在于膀胱失拘,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以及三焦之气失疏有关。其主要疾病为肾气不足、脾肺气虚、肝经湿热。
肾气不足是遗尿的主要原因,遗尿多由先天不足引起,如早产、双胎、胎儿胆怯等。,导致精气不足,肾阳不足,下半身虚寒,不能温膀胱,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藏而失职,不能限尿,故为遗尿。
脾肺两虚,身体虚弱,经常咳嗽,气喘,腹泻,或大病后脾肺两虚。如果脾虚失运精微,肺虚失治郁结,水行不通,三焦气化不畅,膀胱失约,津液不藏,导致遗尿。如果脾虚导致营养不良,心气不足,或痰浊蕴结,也可使小儿夜困遗尿。
肝经湿热易怒,失意,肝经抑郁,或痰湿肥胖。肝经湿热蕴结,导致排泄异常,肝经循行于阴器,影响三焦水路的正常疏通,因湿热强行注入膀胱而导致遗尿。
此外,还有孩子从小缺乏教育,没有养成晚上起床小便的习惯,任其自然,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遗尿。
[临床诊断]
1.发病年龄3岁以上。
2.睡得深,不易醒来,每晚或第二天尿床,甚至每晚遗尿数次。
3.尿常规和尿培养未见异常。
4.x线检查显示,部分患儿可发现隐性脊柱裂,或做尿路造影显示畸形。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遗尿症持续时间长,尿多,量多,见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者为虚寒;早期遗尿、小便短涩、少烧、身强体壮、睡眠不安属于实热。虚寒患者多为肾虚、气虚、膀胱不足所致。实热多归咎于肝经湿热。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虚证主要是温肾、健脾、补肺;实证以泻肝清热利湿为主,结合针灸、激光、外治法。
三、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
症状:睡眠时尿频,甚至一夜数次,小便清长,醒后乏力,面白肢冷,腰腿无力,智力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解析:肾气虚弱,膀胱无力寒性,无法克制。所以睡觉时经常遗尿,尿量大且时间长。肾亏因真阳不足,精气不足,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主肾。肾虚使腰腿无力。肾主髓,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足,故智力差。舌淡、苔薄白、脉沉弱,都是肾气不足、下元虚寒的表现。
治法:温肾阳,利水。
药方:菟丝子粉。常用药物: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五味子、牡蛎补肾通便,鸡内金助消化运化,起到温肾固涩,止余病的作用。可与舒泉丸合用,协同发挥其作用。
疲倦,便溏发,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益气健脾,助运;对于智力差的人,加入人参、菖蒲、远志,可以强心、开心。
2.脾肺气虚
症状:睡眠遗尿,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经常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脾肺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衰竭,故睡眠时遗尿。脾肺气虚,无运化,气血不足,不能傲面,故面为华少;你不能支撑你的四肢,所以你又累又虚弱。肺气虚少气懒言,常出汗;脾气虚弱导致食欲不振和大便稀薄。舌淡苔薄,脉细气少,都是气虚的表现。
治疗:益气健脾,培元固摄。。
补中益气汤合苏荃丸。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滋养土生金、升麻柴胡、当归黄芪调气血、陈皮理气和中、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肾健脾固涩。
经常自汗,加煅牡蛎、五味子,抑阳止汗;食欲不振,便溏,加砂仁和焦屈伸,以刺激脾脏和食欲,促进消化和止泻;痰中充满体脂,加苍术、山楂、半夏祛湿化痰;如果困了,加石菖蒲和麻黄醒神开窍。
3.肝经湿热
症状:睡眠遗尿,小便黄少,尿臭,急躁易怒,或夜间多梦磨牙,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分析:肝经湿热,积下焦,耗津液,逼膀胱注,故小便为睡眠遗尿,小便少黄,有腥臭味。肝经火热,肝火亢盛,所以心情烦躁易怒;肝火扰乱心神,故梦谈磨牙。舌红、苔黄腻、脉数,都是肝经湿热的标志。
治法:泻肝清热利湿。
处方: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龙胆、黄芩、栀子清肝,泽泻、木通、车前草清膀胱湿热。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与柴胡同用,调肝气柔肝。甘草调和各种药物。
加入黄连、竹叶、连翘以缓解夜间的烦躁;小便臭臭,舌苔黄腻。加入黄柏和滑石以清除湿热。
若体内含痰湿,困而不能醒者,加胆星、半夏、菖蒲、远志,以清痰湿,以开窍。若病日久,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热滞伤肾阴,可用白质地黄丸滋补肾阴,清虚火。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每次服3-5g,1,一日三次。用于肾虚。
2.缩春丸每次服用3-5g,一日三次1。用于遗尿虚证。
3.补中益气丸每次服3-5g,1,每日3次。:用于脾肺气虚证。
4.龙胆泻肝丸每次服3-5g,1,每日3次。用于肝经湿热证。
第二,单方药方
夜尿警报汤益智仁12g、麻黄和石菖蒲10g、桑螵蛸15g、猪膀胱1。将猪膀胱洗净煎半小时,然后取全部药物再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1剂,连续4-8剂。用于肾虚痰多所致的遗尿。
第三,外治药物
1.3 g五倍子和3g何首乌,并研磨。用醋涂抹肚脐,用油纸和纱布覆盖,用胶带固定。65438每晚+0次,连续3-5次。用于遗尿虚证。
2.3大葱带须,生硫磺粉3so,先将大葱捣碎,人硫磺粉捣碎均匀成糊状,然后睡前将药膏贴在肚脐上,盖上油纸和纱布,用胶带固定。每天晚上1次,从早上去掉,7天就是1个疗程。用于遗尿虚证。
第四,针灸疗法
1.针刺夜尿穴(小指掌侧第二指节横纹中点),每次留针15-20分钟。1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2.耳针主穴:遗尿穴(肾穴与内分泌穴之间,食道穴以下)。配穴:肾穴、皮质下穴。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
动词 (verb的缩写)激光疗法
穴位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用1.5-2.0毫瓦氦氖激光照射。每个穴位照射1-2分钟,隔天照射1次或1次,6-10次为1个疗程,持续2-3个疗程。用于肾气不足、脾肺气虚所致的遗尿。
[预防保健]
一.预防
1.从小培养按时、睡前小便的好习惯。
2.积极防治可导致遗尿的疾病。
第二,护理
1.对遗尿的孩子要耐心教育引导,不能打骂惩罚。应该鼓励孩子消除羞怯和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每天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
3.在晚上经常发生遗尿的时间之前,及时醒来排尿,坚持训练1-2周。
[文献摘要]
《苏文怡·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不约溺也。”
《任斋直指小儿附方及排便诸证论》:“小便者,有津液。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膀胱皆虚,寒气带之,不能克制。它的水忍不住就出来了,这叫遗尿。从睡梦中出来叫尿床。这也是肾虚膀胱不足,受寒所致。”
《幼儿聚拢小便不利于治疗》:“忍不住小便者,谓之遗尿;从睡梦中出来的叫尿床。这既是肾虚膀胱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