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什么时候开花?
栗树花期5-6月,果实成熟期9-65438+10月。
板栗是壳斗科(壳斗科)栗属植物中乔木或灌木的总称,约有7-9种。
中国一般分为两种:野生板栗和杂交改良板栗。我国普遍种植的是杂交培育后的改良品种,因其个头大、味甜、抗病性强而在我国广泛种植。栗子原产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栗树多为落叶乔木,树高20~40米,只有少数为灌木。各种栗树结可食坚果,单叶,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 cm,宽4~10 cm,边缘有刚毛。雌雄同株,雄花为直立的柔荑花序,雌花单朵或数朵在总苞内。坚果被围在密穗的总苞内,总苞直径5~11 cm,一个总苞内有1~7个坚果。花期5-6月,果实成熟期9-65438+10月。
发展
一、栗子的功效
1.板栗主要用于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滋补方面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相媲美。可治疗恶心、吐血、腰脚无力、便血等症,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2.栗子含有核黄素和维生素B2。经常吃栗子对儿童口腔溃疡和成人口腔溃疡长期难以愈合有显著效果。能促进皮肤、指甲、头发的正常生长,改善视力,减轻眼睛疲劳。
3.板栗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能增强免疫力,营养健脑,缓解关节炎症状。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营养佳品。
4.板栗富含维生素C,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牙齿和牙龈,预防癌症、心脏病、中风等疾病。板栗可防治骨质疏松、腰腿酸痛、筋骨疼痛,有强筋壮骨的作用。
5.板栗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与人体一起提供更多的热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滋养肠胃的显著功效。
原产地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泛分布于南北、广东、广州郊区、广西平果县、云南东南部,穿越河口至越南沙洲地区。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河滩。栗子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和潮湿的地方。是阳性树种,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高,喜沙土。
我国板栗垂直分布最低的是海拔不足50米的沿海平原,如山东郯城、江苏新沂等地。高达2800米。垂直分布因气候带和地形不同而不同,多分布在我国北方100-300m的沟壑中。河南一般在9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湖北多分布在1000米的山坡上;福建多分布在500-1200m之间;四川汉源1500m以上,云南2500m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的
以根或根皮、叶、总苞、花或花序、外果皮、内果皮、仁入药。中药学名称:树根或根皮:栗树皮。叶子:栗子叶。总苞:栗子球。花或花序:栗色花。外果皮:栗子壳。内果皮:栗子。种仁:栗子。
根或根皮:味甘、淡、平。叶:微甜,平。总苞:微甜,涩,平。花或花序:微苦,涩,平。外果皮:味甘、涩、平。内果皮:味甘,涩,平。种仁:味甘,微咸,性平。根或根皮:行气止痛,活血调经。叶: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总苞:清热散结,化痰止血。花或花序:清热利湿,止血散结。外果皮:降逆化痰,清热解郁,止血。内果皮:行气养颜。种仁: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
根或根皮:疝气、牙痛、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叶: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痛、毒肿、漆疮。总苞:丹毒、淋巴结核、百日咳、无声中风、便血。花或花序:腹泻、痢疾、白带过多、便血、瘰疬、肿痛。外果皮:恶心、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急咳、便血。内果皮:瘦骨嶙峋,突兀,恶心,满脸皱纹。籽仁:脾虚泄泻,恶心呕吐,脚膝酸软,筋断肿痛,吐血,便血。
主要成分:根中含有丁香酸、香草酸、龙胆酸、没食子酸和多种氨基酸。叶中含有单宁,如异单宁、栲胶、异单宁等。有机酸,如丁香酸和香草酸。此外,还含有pedunculagin和orcinol等成分。外果皮含有酚类、有机酸、糖类、脂类、香豆素类、单宁、类固醇和类黄酮。种仁含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铁、镁、磷、铜等元素。
吃
板栗种仁厚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秋冬节日最受欢迎的干果。生食、油炸、磨粉、做包子、酿酒、做醋都不错,还可以当蔬菜,很好吃。中国山区的农民经常用它来代替谷物。
生态学
板栗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有效吸收有害气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经济
板栗的心材呈黄褐色,边材略显苍白,心材和边材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质地平直,结构厚实坚硬,耐水防潮。它是建筑、造船、汽车制造、枕木、农具、乐器、家具等的好材料。叶子可以用作蚕饲料。其雄花、丛芽(也叫棚、丛,即总苞)和树皮富含单宁(4-13.5%),5公斤可提取烘焙胶(1公斤),是制革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价值很高。它的纤维细长,也是造纸的好材料。板栗的花序可以拧成一根火柴绳,板栗地区的农民经常用它作为火源来保存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