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事迹简介

1,吴(1922 8月31),男,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感动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出生于福建闽清县,1922,马来西亚归侨,1949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尤其是肝癌、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5月,我国将小行星17606命名为“吴星”。

2.为了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开始,吴进行了肝脏解剖学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详细观察和手术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外科手术中出血这一重要问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间歇性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了掌握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的变化,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提出了纠正肝癌手术后常见致死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证,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进行了以中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学科体系,并逐步发展壮大。

3.开辟了肝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已属晚期、巨大且不可切除的特点,提出了“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先对巨大肝癌进行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但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首次提出“复发肝癌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易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将肝癌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机统一起来。上述研究使肝癌的5年生存率从60、70年代的16.0%提高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4.为提高我国肝脏外科科研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吴院士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发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型病毒载体。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医学》、《肝病》、《癌基因》和《癌症研究》等学术期刊上。

5.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病研究和诊断中心,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创新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他促进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肝癌外科治疗的大部分理论和技术源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诊断和治疗中处于领先地位。

6.继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2015以青蒿素疗法治疗疟疾打开诺奖闸门后,吴的《肝脏外科新理论与疗法》与张廷栋的《砒霜疗法治疗白血病》、王学昌的《弧刃针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王的《恶性肿瘤诱导分化疗法》一起,被认为是继屠呦呦之后有望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量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