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普洱茶好吗?
另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一种优化和提高品质的技术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秘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
那么,谁的观点更合理呢?
首先,应该如何定义“匹配”这个概念?普洱茶的“搭配”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品级的搭配、不同茶山的搭配、不同茶种的搭配、季节的搭配、年份的搭配、发酵程度的搭配。
其次,目前普洱茶中掺入的“夹心茶”和非云南产区的茶叶是一种造假行为,不属于普洱茶勾兑的范畴。普洱茶的拼配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是普洱茶生产者通过拼配工艺优化和提高普洱茶品质的过程。我们不能把任何以次充好甚至造假的原因归咎于普洱茶的勾兑。
说到这里,或许我们还有疑问,那就是普洱茶勾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一、普洱茶的勾兑源于中医“配伍”的理论体系。从古代到清代,普洱茶与中医有着很深的关系。这是因为中国的中医理论被称为“药食同源”。他们认为,普洱茶不仅是一种解渴的茶,还具有“解腻、醒酒”的功能,是一种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的特殊饮品。清代著名药师赵学敏在《本草纲目》中将普洱茶列入药材之名。
其次,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生产基本来自当时的茶叶集散地,为普洱茶的勾兑提供了资源保障。以义乌镇为例。清朝道光年间,当六大茶山的“领头羊”逐渐衰落后,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的集散地、产地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这一时期,六大茶山60%至70%的茶叶都在此地加工销售,并沿着通往海外的十一条道路向四面八方销售。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经典普洱茶品,就是来自于易武的,比如青毫、甘里珍松品、同兴、福元昌、车顺、春情等。
再次,普洱茶的勾兑讲究茶叶所含物质的“优势互补”。我们知道,不同茶山、不同地域生产的晒青绿茶是不一样的,口感也大不相同。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茶叶中芳香物质含量的不同,也反映了含量上的一些细微差异。如何判断这种差异,如何有效合理地“重组”“合并”这种差异,创造出更优质的普洱茶产品,是普洱茶人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以紫芽茶为例。唐代《茶经》中,陆羽记载“制茶者为上”,即紫芽茶。比云南很多产区的晒干羊毛含有更多的氨基酸、黄酮类等物质,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但如果选用单一的紫芽茶原料,即纯的或一口的,效果很差,汤色浑浊苦涩。人喝了之后会因为“药太多”而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但如果与其他原料混合,或以其他晒青绿茶为主料,辅以它,其含量会控制在五分之一以内,汤色、口感、内含度都会有很大提高。如果说紫芽茶更能体现茶叶的药用价值,那么适度的配置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医理论本身就坚持的是适应的原则,而不是大量。
第四,普洱茶的勾兑可以形成普洱茶后续发酵的级联转化。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过程。因为属于固态发酵,所以要有层次感。以饼茶的后续发酵为例,它要求压制的饼茶松紧适度,即不能太紧(过紧),也不能太松(空隙太大)。为了达到这个工艺要求,物理方法(石模、机压)是解决不了的,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状物质,具有弹性,即使在压制中使用重压力,一段时间后也会恢复。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不同等级的原料合理搭配,以七级茶为“骨架”,三级或五级茶为“补充”。这种网状骨架的构建可以让普洱茶有层次感,让后续的发酵按部就班。以普洱茶原料中的还原总糖含量为例,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显示,七级茶的含量最高。这才是七级茶被广泛用于饼茶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以次充好,降低成本”的作弊行为。这种粗老茶不仅是饼茶“网络骨架”形成的主力,而且由于所含物质的特性,也是普洱茶后续发酵转化的“中坚力量”。
普洱茶的勾兑是一项高度个性化的技术。所有经典的普洱茶产品,无论是流传数百年的老茶,还是近几十年的“新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性”。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甚至是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分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会让我们的味觉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感觉,或者说品质,不是简单的“纯物质”和“一口物质”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普洱茶制作者常年经验总结和感悟的智慧结晶,是高超勾兑技术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