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泛消费转型重在药食同源

“月色清风相思,花好芳草也多情。当这样一句歌词在一个电视广告中用浪漫的方式描绘康美药业(600518)时,新时期中药企业的竞争策略不禁引人关注。

白草有多深情?在泛消费转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最近卫生部表示,健康人群根据食用量食用人工种植的人参是安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人参(人工种植)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每日食用量不超过3克。消息一出,* * *馨子药业和益生药业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升级,中药新资源食品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传统的部分,不仅因其发展成为现代中药的潜力而受到重视,而且呈现出跨品种转型和大健康转型的趋势。以“药食同源”为主打的中药新资源食品,将成为新兴中药产业的又一利器。

增加需求的药物和食物的双重用途

我国法律法规中有80多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可作为保健食品的中药材有1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参生产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些人参产品被允许作为食品在市场上销售。但2002年后,人参被列入保健食品可利用物品清单,仅限于保健品范围。人参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消费和需求预计将增加。

a股上市公司中,馨子药业、益生药业、康美药业具有人参资源优势。但是在只有药的情况下,人参的价格由于供求关系是不稳定的,带来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随着人参价格的波动,2012年中期,馨子医药公司人参制品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下降53.69%,净利润56159800元,同比下降49.61%。而益生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由于红参等主要原料涨价,毛利率下降。

某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中国是人参的传统消费国,但年消费量只有2000多吨,出口价格约为韩国的1/1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参只是入药,而韩国是从中国东北购买人参,然后加工成高档消费品,再高价卖回中国。

据介绍,吉林省长白山是最大的人参产区,产量占世界的70%。而国内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强势品牌,个体参户占近一半,毁林载参的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抑制了行业的成长和良性发展。

培育人参产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吉林省的工作重点之一。早在2011,吉林省就试点了人参药食两用。根据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将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计划到2012年人参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400亿元,2020年达到100亿元。馨子药业、益生药业等企业得到了重点支持。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一些人参龙头企业纷纷抢占“药食两用”市场,馨子药业推出了人参茶系列、人参酒系列、人参糖系列等数十种人参食品。

据了解,人参果蔬酵素是馨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个“药食同源”产品,由人参、蔬菜、水果制成。同时,公司生产的人参、枸杞、苹果汁也让市场人士耳目一新。目前,馨子药业正在研究的人参食品有160多种,人参饼干、人参酒、人参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吉林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士表示,允许人参进入食品,是人参界和参农多年来的期盼,将极大提升中国人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吉林人参产业振兴。

“药食同源”给中药企业带来的产品延伸机会不仅限于人参。

2002年2月,卫生部发布了可作为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包括人参、人参叶和人参果,阻止它们进入普通食品领域。此外,110种物品如三七、丹参、五味子、西洋参、何首乌。、芦荟和益母草,抑制了这些原料的应用范围。

这些药材一旦被批准“药食两用”,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我国药食同源的物品多达87种,包括丁香、山药、罗汉果、木瓜、甘草、决明子、茯苓、金银花、枸杞子、薄荷等。其中,一些药材生产的饮品或固体食品市场广阔,如木瓜汁、甘草茶、决明子茶、茯苓饼、茯苓糕等,受到市场追捧。

跨区域企业交火

面对“药食两用”的市场机遇,中药企业和食品企业箭在弦上,在食品饮料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跨国企业对这一市场垂涎已久。

观察之前卫生部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可以看到很多中药企业和食品企业之间的食品需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仅在可乐领域,就有中国药材公司、开封中药厂生产的少林可乐,重庆饮料厂、四川中药研究所生产的天府可乐,上海中药厂生产的上海可乐,张家口长城制药厂生产的长城可乐,杭州利民制药厂生产的中国可乐,青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生产的田丽饮料等。这些产品需要跟中药企业比,抢餐饮企业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产品最终落败。

中药上市企业康贝恩、龙力生物也分别有阳光营养液、低聚木糖等新资源食品。一些有实力的医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将中药新资源食品的研发推向高端和深度。比如北京樊华制药新技术研究院获批生产虫草多糖营养液,优诺康获批生产活力营养液,都是有很强的R&D实力或营销能力。制药公司和食品公司的联盟也浮出水面。兰州克林生物制品厂与北京思博联绿色食品公司合作开发王步虫草精华,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

中草药饮料往往被认为是“药食同源”理念的最佳体现。其中,最为成熟的王老吉凉茶,是中草药饮品的知名龙头,在国内市场上攻克了可口可乐的神话,吸引了众多模仿者。

华创证券研究显示,我国饮料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消费品中的热点和新增长点。功能饮料的发展将凸显饮料市场的未来潜力,以凉茶为深度冲锋的中药饮料市场将更加繁荣,中草药主题饮料市场增速将高于整体,2013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亿元。

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让中药企业垂涎。目前在凉茶领域,有广药的王老吉凉茶、达利集团的何其正凉茶、广州的健生堂凉茶、广州的黄振龙凉茶、香雪药业。一些中药企业和食品企业也借助新资源食品的概念,联手扩大饮料的覆盖面,如常州李佳保健品厂和上海冶炼厂半导体材料分公司联合开发的健康锗饮料,上海宝安生物科技公司和浙江临平啤酒厂联合开发的活力王SOD啤酒,为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在北京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李琼看来,中药企业的高成长、长周期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超过654.38+0.8亿,中医药保健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环境日趋完善。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健康产业的消费增长从2000亿美元激增到现在的1万亿美元的规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国民健康意识和保健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以中药饮品为代表的中药衍生品的发展将会加速。

转型背后的竞争加剧。

中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中药企业向快速消费品生产转型,既有传统的品牌优势,也受到营销模式的制约。据介绍,中药企业研发能力强,在固有品牌市场的美誉度高,容易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快速消费品的营销和竞争与药品销售有很大不同。如果中药企业突然切入,不一定能实现快速增长。

馨子制药对此深有感触。公司2012中期报告称,随着人参食品新品种的不断推出,产品种类的增加和整体产能的扩大,将对公司的销售能力带来新的挑战。部分产品与公司现有中成药在市场投放方式、销售渠道、销售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销售额能否同步增长受到营销投入和网络建设的制约。如果公司不能在产品质量、资金投入和销售策略上获得竞争优势,将会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整体业绩。

另一方面,近20年来中药衍生品行业的变化可以发现,食品企业或日化企业往往能凭借准确的市场判断,抢在中药企业之前抢占先机。早在1983年,中药牙膏问世,当年销售额达到12万元。直到2005年,云南白药牙膏才开始拓展中药牙膏的市场。与此同时,田七、奈斯、立白等人也以“中草药”的概念崛起,在中药日化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尼尔森公司发现,中药主题的牙膏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业内人士认为,中药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对封闭,药品价格受政策管制,药品招标受政策管制,药品广告受政策禁止。由于与其他市场环境的差异,当他们突然切入快消品市场时,中药企业的转型往往在短期内不尽如人意。

另外,中药概念的市场定位需要企业做出准确的判断。华创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具有健齿功能的中草药有22种,但中草药牙膏宣传的成分各不相同。饮料和食品领域也是如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食品成分包括灵芝、西洋参、人参、螺旋藻、香菇多糖等。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保健食品成分包括刺五加、五味子、褪黑素、天麻、白芍等。

大型药企如同仁堂、太极集团、华润双鹤、姜钟药业等保健食品不断抢滩零售终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药品降价等因素影响,不少药店开始拓展保健食品业务。随着居民消费模式的改变和预防观念的增强,金银花、胖大海、决明子等中药材也开始抢占茶叶市场份额,一场激烈的竞争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惠氏、奈尔斯、安利、仙妮蕾德、雅芳等400多家外资企业也不断加强在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布局。2010年,安利中国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210亿元,其中保健食品占60%。李琼介绍,400多家外资企业以7%的品种在国内市场获得了约40%的市场份额,使得国内中药衍生品企业面临更加艰巨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