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可以加糖吗?
1,为什么我不能加糖?
中医指出,吃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舌苔厚腻或腹胀满、湿热阻络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祛湿理气中药时加糖,会使病情加重。还有一些感冒药不适合加糖。糖性温,会降低中药疗效。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中医无痛。通过控制汤剂口服时的温度,可以轻松减轻中药的苦味。有研究表明,在36.2℃左右口服,汤剂的苦味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汤剂的时候,最好把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几分钟,等药液温度降到温热不烫嘴的时候再喝,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更容易吃下去。
另外,中医认为煎药要用专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沙锅,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禁止使用铝、铁、铜等容器。
2、糖一定要小心。
家长看到孩子哭着不喝“苦药”,就想到了加糖。其实,在每一个方子中,药物的成分都有“酸、苦、甜、辛、咸”的不同,药物的性质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糖也有一定的药性和疗效。如糖有润肺、健脾、疏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胃痛等。所以中医也把糖当成了一味中药。
老中医提醒,如果是“急病”没关系,偶尔吃少量糖也没关系。如果是胖湿体质的孩子,就要注意了。长期使用会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3.适度吃苦是好事。
有的家长在给孩子喝中药的时候会加一点糖,让孩子把药吃完,但是吃药也是锻炼孩子的过程。首先,他们可以让孩子适应和感受不同的口味,逐渐适应食物的不同感受,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另外,吃“苦”也是一种心性的锤炼,提高孩子的耐力。最后,所谓“苦尽甘来”也不无道理。只有感受到“苦”的滋味,才会珍惜“甜”的感觉,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甜的心情。
4、中药煎服的方法
1.装置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锅传热性能好,加热均匀,不爆沸,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更重要的是,砂锅是硅酸盐成分,化学性质稳定。煎服中药不应使用铁、铜、铝等容器。由于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比较活泼,容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降低或消失中药的功效。
2.水质
煎中药时取什么水很重要。古代医家的经验是,四肢病变取长流水,二是急流水,痰瘀逆流水,热病阳证雪水,气虚泉水。但是现在轮流取水很难,大多是自来水,偏远的地方用井水。最好用矿泉水。
3.水量
用水量直接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煮程度。原则上第一次煎药加水量应在3 ~ 5厘米以上,第二次煎药应在2 ~ 3厘米以上。但也要看药物是否吸水,比如植物的枝茎,容易吸水,可以多加水;植物、矿物、动物壳等的根。,都不容易吸收水分,所以可以少加水。
浸泡
开水主要是生水,冬天也可以用常温水,但不允许用开水;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看药材。如根、茎、果实、矿物药、动物内脏等。,浸泡时间可以更长。和花、叶等。,浸泡时间更短。
5.时间
目前中药通常是天然气,所以掌握好温度很重要。火候一般是“先武后文”,即炒前用强火力,炒后用弱火力。既要强而不强,又要慢。常规第一次煎煮时间为20 ~ 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为15 ~ 20分钟。煎煮后,将煎煮药液混合,一般分2-3次服用。
6.先后
由于药材的特殊性,有些要先炒,如金石纲、甲壳类药物;有些是后来想下去的,比如叶子,花,钩藤等。有些要煎,以免刺激咽喉,或便于药物成分渗出,有些牙龈类药物要炖,加入药液中服用。贵重的药物要煎服,分开服用,避免药物浪费。
中药的汤剂很有讲究。古代有专门煎药的药童。现在我们煎药似乎有点随便。煎药时,有的中医要先煮,有的要后煮,以免有效成分流失。煎煮的时间要控制好,不是煎煮的时间越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