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辅导:补气药物

补气药

关键点:

1.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的性能、功效及应用;

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心脾肺经属于主体。人参主要补益脾肺元气。是治疗气虚脉弱危急症的重要药物。功效: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安神。现代治疗对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也很有效。也是治疗脾气虚弱、乏力、厌食、便溏,以及肺气虚、气短、懒言、脉虚自汗的常用药。因其还具有益气生津、安神生血、益气补血、补气壮阳的功效,还可用于气、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心悸、失眠、健忘、血虚、出血、阳痿等多种疾病。对于正患气虚而不能祛邪者,人参可用以补气,使邪不能忍,故常用作扶正祛邪之药。

党参:味甘,性平,主归脾、肺经。党参的补气生津、养血扶正、祛邪作用与人参基本相似,但力度较弱。党参不腻不燥,其补气的功能用于脾气暴躁、食少便溏所致的体虚乏力;肺气虚引起的咳嗽、气短,以声音低弱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益气、生津、养血。用于气伤津伤所致的气短口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外感气虚、正能量不足、邪气过盛等症。古今方剂中,常用党参代替人参治疗一般脾肺气虚、津伤血虚,症状较轻。而党参不具有益气复脉、消积导滞的作用。虽然大剂量使用,但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化瘀。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归脾、肺经。本品长于补气升阳,是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便溏、乏力、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的重要药物。本品还能补肺气,益胃固表,对肺气虚弱,表虚自汗,易患外感疾病的咳嗽气短有显著疗效。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利水消肿。对气虚水湿失运,又见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者也很有效。因其补气,故能敛漏毒,排脓生肌。也常用于气血虚弱,憋不住毒,疮沉不进去,脓不溃,或溃后脓清稀,久不收者。其主要功能为补气升阳、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此外,黄芪还能补气生血、生津、吸血、化滞,故可用于气虚血虚、消渴、便血、崩漏、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关节疼痛等症。黄芪临床应用广泛,通过相应的配伍,可用于多种疾病和证候。若与人参、升麻、柴胡同用,则能补中益气、升阳沉下,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脱肛、内脏脱垂;与防己、白术配伍,可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气虚水肿、水湿亏损、小便不利;与白术、防风配伍,可固表止汗,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与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可益气养毒、透脓,用于治疗溃烂未溃、正气不足的溃疡流脓患者。

白术:苦、甘、温。经络主要是脾胃。本品性温益气,苦燥健脾,是补气健脾的重要药物。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运化虚弱,食少便溏,腹胀,四肢无力,精神倦怠。白术既能益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常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的痰浊、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其固表、止汗、安胎的功能与益气健脾的功能密切相关,可用于脾虚、防御虚弱、肌表多汗、脾气虚弱、胎动不稳者。

甘草:味甘,性平。心、肺、脾、胃经是主经。本品用途广泛,通过相应的配伍,可用于多种疾病和证候。甘草味甘,能益心健脾,入肺经化痰止咳。本品常作为治疗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脉郁的主药;常用于补气平衡中焦,治疗脾虚神疲食少。其主要功能是补气、补中、化痰、止咳、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治痰多咳嗽,可与证同用。这个味道又甜又慢。一方面可以止痛,多用于阵挛急性疼痛,如腹腔、四肢急性疼痛。一种可以缓和药物的药性,用在药性较重的方剂中,减轻其凶猛或毒副作用,调理脾胃,所以应用广泛。其清热解毒功效主要用于热毒引起的疮疡、咽喉肿痛、药物及食物中毒。

2.西洋参、太子参和山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西洋参:具有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作用。西洋参好补气,性寒,滋阴,清火,生津。所以,对于气虚阴亏,津液耗火的人,用这个产品是非常好的。主要用于发热气阴两伤所致的倦怠口渴,阴虚火旺所致的气喘、咳嗽、痰血等症。

太子参:益气生津。太子参是滋补品。因其能补益脾气,滋养胃阴,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而厌食,气虚津伤而肺虚干咳,口渴心悸,失眠虚热多汗等症。

山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肺肾、止带的作用。山药味甘,性平,既补脾胃之气,又益脾胃之阴,又涩。故常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体虚便溏、小儿消化不良的泄泻;肺虚或肺肾两虚所致的慢性咳喘、肾虚遗精、尿频、妇女白带稀而连续;它也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