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一样吗?

前不久在微博里看到一个西医医院的医生诋毁中医,引经据典,列举中医西医的知识和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应该废除。微博被大量转发和评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值得庆幸的是,有相当比例的评论肯定、信任、指责他有偏见。这种发财赚钱的鬼话一直都有,被忽略了。

但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中医,尤其是深受西医思维影响的人。

多年前,在西医院校就读的高中生H在西医院校学习完《中医》教材后问我,中医的“脾”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官,怎么看起来和西医的“脾”不一样。当时我回忆了一下中医基础理论里的内容,告诉他,西医的“脾”是指脾脏,中医的“脾”不仅仅指五脏中的“脾”,还指其生理病理现象。h想了一下说,还是不明白。后来我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可见中医真的是一门很难懂的学科。哈哈。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作物,就简单回顾一下吧。

脾是西医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具有造血、血液过滤、清除老化血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西医传入中国时,当时的译者把脾翻译成脾,导致了西医的脾等同于中医的脾,其实不是一回事的误解。

中医把人体的重要内脏分为脏腑和脏腑两大类,关于脏腑的学说称为“藏象”学说。臧,通“脏”,是指藏在里面的内脏;大象是一种标志或形象。也就是说,内脏虽然存在于体内,但却有其生理病理变化的迹象。所以中医的脏腑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体征来研究脏腑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脾为五脏之一,与胃表里,五行属土,为阴中之阴。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更不用说外科了。其实中国人体生理解剖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春秋时期,《山海经》、《东山经》中记载了最早的外科器械,是切开排脓的有效工具。中医的历史远比西医悠久。《苏文太阴阳明论》、《难经》、《易观》等医书对脾的解剖位置均有描述,如:脾位于腹腔上部,膈下,与胃以膜相连;形似狗的舌头,形似鸡冠;重二斤三两,宽三寸,长五寸,有半斤散糊。从解剖学的描述来看,中医的脾应该包括西医的脾和胰。

脾的生理功能:调摄(指食物和饮料的消化、吸收、分布和转化,以及水和液体的吸收、运输和分布)和调血(即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脾的生理特点:主升(指脾的气化运动形式为升为主,脾升为健;而脾气能维持五脏六腑的位置相对恒定),喜燥恶湿(脾主湿恶湿)。脾合肉于体,主四肢,是窍中之口,是脑中之思,是液中之涎,沟通长夏。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不能选择自然,但我们可以决定和改变后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脾的重要性。如果脾胃功能正常,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旺盛,身体健康少病,容易长寿;否则容易生病,不容易长寿。因此,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就必须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

至于如何健脾养胃,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