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李时珍继承家学,注重药性和药理的研究。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创新。在群众的帮助下,他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虚心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钟医请教,以不耻下问的精神。他的足迹遍布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以下是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明世宗即位四十余年,自得其乐,却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老去,终有一天会死去,幸福的生活无法继续下去。于是他竭尽全力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

1556年,朝廷命地方官举荐名医。当时被封在武昌的楚王,把当时在宫中的大夫李时珍推荐给了太医院。李时珍是周琦(今湖北蕲春,殷琦蕲州)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李颜稳神父对草药有丰富的知识。李时珍从小受父亲影响,经常和朋友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时间长了,他能认出各种植被的名字,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学知识逐渐丰富了。

然而,在那个年代,做一个普通的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渊听说他是医生,但他想让李时珍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的督促下,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失败了。其他人都为他感到难过,但李时珍没有失望。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好医生来治病。

从此,李时珍便潜心跟随父亲学医。就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大洪水。水退去后,出现了流行病。生病的人都是没钱的穷人。李时珍家境并不宽裕,但父子二人都同情穷人,穷人向他们求医,都是悉心治疗,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学习医术,读了很多古代医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医学书籍。汉代的人写了一本书《神农本草经》,1000多年来不断有新的医学书籍问世。李时珍经常招待当地的王公贵族,他们家里有很多书。李时珍为了行医看病方便,就从王公贵族家里借书。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清晰。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大,看好他病情的人都在到处宣传李医生。在附近县生病的人也来到了李瑟娥镇。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患了痉挛。楚宫虽有医官,却无人能治。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为什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去找李时珍,才能把病治好。楚王赶紧派人请李时珍进宫。李时珍看了看病人的脸,然后按了按脉搏,知道孩子的这种抽搐是肠胃疾病引起的。他开了一个调理肠胃的方子,让人去药店拿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就全好了。

楚王很高兴,再三要求李时珍留在楚宫。日子不多了,正在和朝廷开会招揽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

泰医院原是全国最高医疗机构。但当时明世宗并不太重视真正的医学,而是迷信一群骗人的方士,在宫中做道场、炼仙丹,试图通过这些方法让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个老实的医生,他不喜欢烟雾弥漫的环境。他在医院呆了一年,然后辞职回家了。

李时珍辞去了职务,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许多著名的景点。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为了采集草药,研究各种植被的药性。有一次,他去周俊(今湖北浚县)武当山,听说有一种梅子,吃了可以返老还童。人们称之为“仙果”。朝廷的贵族视其为珍宝,每年要求地方官员进贡,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不相信有什么仙果。为了查明真相,他铤而走险,爬上悬崖,摘下一颗李子,带回了家乡。经过他的详细研究,我才知道,这种水果只是和普通李子一样,有养津止渴的作用,根本不是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药物采集中得到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他在古代医书的记载中发现了许多错误;况且经过这么多代,人们发现了很多古书上没有记载的草药。他决心写一本新的完整的医学书籍。辞职回国后,他用了近30年的时间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a * * *记载了1892种药物,收集了10000多个方剂,为祖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后,流传于世界各地,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仅没有长生不老,反而因为误服了有毒的“当时”而丢掉了性命。明世宗死后,其子朱载垕继位,即明太祖穆宗。

扩展内容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1518—1593),本名董碧,明武宗,农历十三月二十六日生于郑德,祖籍湖北周琦(今湖北蕲春县周琦镇)。中国在古代是一个伟大的医生和药理学家。著有《令狐脉》、《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

他的父亲李颜稳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重视本草,富有实学精神,乐于向劳动人民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在武昌被楚王召去王宓当“殿官”,掌管好大夫府的事务。三年后,被太太医院推荐去北京判刑。泰医院是专门为朝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搞得一塌糊涂。李时珍在这里只干了一年,就辞职回国了。李时珍查阅了800多种历代医学及其学术研究的书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考察,历时27年编撰了《本草纲目》,是明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评价,有过几个译本或删节译本,另一个是《令狐脉冲》。

李氏家族世代从医,祖父是“钟大夫”;岳池一号人物李颜稳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经常被官员和士绅欺负。于是,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去读书,去考试,让他一次成功,出人头地。李时珍从小体弱多病,但性格直爽纯真,不屑学习枯燥的八股文。自14岁进士以来的9年间,他曾三次赴武昌,平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请示,表明决心:“逆水行舟,我心比石强。希望父亲志存高远,至死不畏艰难。”李月池终于在冰冷的事实面前醒悟,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并悉心教导。没几年,李时珍真的成了名医。

李时珍在父亲的启发下,认识到“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走万里路”。于是,他不仅“收白”而且“访四方”进行深入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同下,在山野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拜访名医、学者,寻找民间验方,观察、收集药材标本。

他先是在家乡周琦采访,后来又多次出国采访。除了湖广,我去过江西、江苏、安徽的很多地方,也去过周俊的太和山。估计江西庐山和南京盛产药材的佘山、茅山、牛首山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一首诗,“一品幽僻处,探山脚下花”,反映了他四处跋涉、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所到之处,都虚心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包括草药医生、农民、渔民、砍柴人和猎人,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疗疾病的常用药,但到底是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不清楚,注释也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导下,他考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其实就是油菜。这种植物,第一年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用来榨油。于是,这种药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解释得很清楚。

李时珍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五步蛇,即周琦产的五步蛇,具有治疗风痹、惊风、癣症的作用。李时珍研究了很久,但起初只是从蛇头那里观察到的。知情者提醒他,这是从江南兴国府的山里抓来的,不是真的蝮蛇。那么真正的蝮蛇长什么样呢?他问了一个捕蛇者,捕蛇者告诉他,尖吻蝮的尖头有剧毒,人被咬了要马上截肢,否则会中毒而死。因其对治疗上述疾病有特效而非常有价值。国家官员强迫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抓他们,以便向皇帝进贡。周琦这么大,其实只有城北的龙凤山有真正的蝮蛇。李时珍刨根问底,想亲眼观察一下蝮蛇,就让捕蛇者带他去龙凤山。有一个山洞,四周是岩石和灌木。石南,缠绕在灌木上,随处可见。蝮蛇喜欢吃石南的叶子,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不顾危险,到处寻找。在捕蛇者的帮助下,我终于亲眼见到了蝮蛇,看到了捕蛇和制蛇的全过程。因为这种深入实际的考察,他后来在《本草纲目》中写了关于蝮蛇的论述,得心应手,简明准确。据说蝮蛇的形状是:“龙头虎口,边有黑白花,二十四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獠牙,尾有佛甲,长一两分,肠如珠”;据说尖吻蝮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人吃它的花和石南上的叶子,这样人就能找到了。”先撒一把沙子,然后平着不动,用叉子拿。如果用绳子吊着,刀破腹取肠料,就用后端洗腹,盖护创儿,用竹竿撑着,弯起来,绑起来。”同时明确了蝮蛇与其他地方蝮蛇的区别:“离地者,眼干不陷,他处者,不陷。“这种对蝮蛇各种情况的清晰描述,当然是由于细致的实地调查。

李时珍对药物的认识并不满足于粗略的考察,而是一件一件地看,与实物进行比较。这就澄清了很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一个来,都挺真实的”,“罗列各种产品,反复观察”。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弄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于万历五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纂。全书约200万字,52卷,收录药物1892种,新药374种,载体10000多种,图片1000多幅,是我国前所未有的药理学巨著。其中纠正了许多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有贡献。).达尔文称赞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死后,遗体葬于湖北蕲春县周琦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甚多,有《本草纲目》、《八种书》、《令狐脉》、《五脏图论》等。全世界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