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怎么栽培?

摘要: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又称茯苓、万灵龟等。常用于治疗水肿、少尿、痰饮眩晕、脾虚厌食、便溏腹泻、焦虑、惊悸、失眠等。很多朋友会买茯苓来食补,那么茯苓的种植方法是什么呢?茯苓怎么栽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如何种植茯苓

1,材料准备

茯苓在种植上不同于其他药材。主要是因为它属于兼性寄生菌,种植前需要备料,培养菌丝体,才能正常生长。茯苓生长最有利的养分是莱松,所以我们需要准备莱松,然后把它分成几段或者做成树鼩来准备材料,每段大约一米长,去掉树皮放在地上,然后盖上草料。

2.整地

茯苓要种在排水良好的沙土坡地上,这样排水效果会更好。其次要深挖,把土做细耙平,然后堆土消毒杀菌。还需要注意的是,茯苓种植区禁止连作,因为会有大量的其他真菌影响茯苓的生长。直到接种前半个月左右,还需要深耕一次,以便彻底了解土壤中的杂质和害虫,保证茯苓的生长。

3.接木

茯苓可以春秋两季接种。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菌株或新鲜茯苓。其次,我们需要沿着斜坡在整个地面上开坑,并沿着开的坑放置木材的截面。那么我们需要先对菌种和接种人群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细菌感染。消毒后,我们以后会把它均匀地放在木头的断面两端或接口处,然后撒上一层杀白蚁剂,最后用土轻轻盖上。

4.管理

接种后一周,白色菌丝体会生长。我们应该及时检查田间是否出现细菌。如有不足,要及时补种,然后每隔十天左右检查一次,看看茯苓的细菌怎么样,有无死菌或异常菌。如果有,要及时拔掉,否则会感染其他健康细菌。半个月后,如果土里出现白蚁,我们就把它们杀死,因为白蚁是茯苓的天敌。最后,需要注意田间的水分。如果水分过多,要及时排出。如果木头的一部分暴露在地面上,它应该是成脊状的。

5、疾病预防

茯苓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病虫害。这里只简单说几个,主要是一些真菌感染,如木霉菌、青霉菌等。一般的预防方法是在培土的时候在木头的断面上覆盖一层稻草或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其次可以喷洒多菌灵。另外,软腐病也经常发生,主要是田间水分太多造成的。一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然后也可以喷洒多菌灵或波尔多液。最后,茯苓最大的天敌是白蚁。我们可以选择用白蚁和蚂蚁来控制它,也可以用灭蚁灵来传播它。

茯苓怎么栽培?

第一,菌种生产

1,母种

配方为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将去皮的土豆洗净,切片,加入1000mL水,煮沸30分钟,过滤后加入琼脂至完全溶解,再加入葡萄糖搅拌溶解,加水至1000mL,调节pH值至5~6,分装于20mm×200mm试管中,制成斜面培养基,10支扎成一束。冷却后转入已灭菌的接种盒中,用75%酒精对质量纯正(2.5kg以上,圆形)、生命力旺盛、质地致密的茯苓菌核进行灭菌,然后将茯苓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当菌丝覆盖整个培养基时,就是母种。

2.原始种

培养基由10%松条、90%麦粒、1%蔗糖等组成。然后放入500mL广口瓶中,以65438±0.5kg/cm2灭菌60min,或以65438±000℃常压灭菌8 ~ 65438±00h。冷却后移入接种箱,将母种接种在原种培养基上,每个母种试管可接种5-8瓶原种。

3.栽培种

由65%松木块、10%松木屑、20%麸皮、3%蔗糖、1%石膏粉、0.8%硫酸镁制成,放入广口瓶中,在100℃常压下灭菌。然后接种后移入培养室,菌丝满瓶时即为栽培种。

二、栽培材料准备

1,选树砍

选择合适年龄的松树,大部分是大别山区的马尾松,选择胸径20cm左右,10~15年,浆足,营养丰富,质地疏松的树。在冬季至日,昆虫在第二年被砍掉,营养成分被浓缩。经过冷冻晒干后,吸收水分,容易长出菌丝。

2.剥离并留下肌腱

松树砍倒10~20d ~ 20天后,可以把树枝剪掉,留下皮和筋。根据树干的粗细,剥皮时交替留多条筋。留筋就是保留3cm宽的内皮(形成层),有利于保留糖分等营养物质。

三、栽培场地准备

为降低运输成本,栽培地点应就近选择,土壤宜为沙壤土或麻土,以老森林土为最佳。选址后,砍掉杂草和树枝,清理干净,挖场,最好是冬天,深度50cm左右,挑出草根和石头,打开排水沟和窑箱。

第四,肉类准备

肉引是指接种用的茯苓菌核,要求品种纯正。所以在制作“肉导”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扦插季节,提前准备好松树,去皮留筋,切掉,充分晾干。8月中下旬在窑内接种覆土,次年5月长出的茯苓菌核可作为“引肉”。要制作出品种纯正、生命力旺盛的“肉导”,首先对树材要求少,材质疏松,粗细适中;二是按要求选择车厢;第三,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的茯苓菌株;第四,每窑3-5桶料,0.3-0.5公斤菌种;第五,下窑后要仔细检查菌丝的取食情况,注意防虫和牲畜损伤。

动词 (verb的缩写)种植

1,下窑孕育

5月中下旬,我们会在晴天下窑,在整个车厢内顺坡开沟,沟里撒少量生石灰消毒。然后在排水沟内接种茯苓段木,打开菌种接种在段木上端,用菌种袋盖好,防止污染。然后覆土,厚度5cm左右,呈龟背状,便于保湿排水。一边覆土,一边挖下一条沟,依次水平进行。一排窑干完,留下下一排窑,两排之间留有40cm的空间,方便“引肉”和管理。从上到下,各窑相互对齐,使窑沟排水通畅。如遇长时间雨天,土壤湿度过大,可用塑料薄膜覆盖。

2.把肉捡起来。

为了提高茯苓的产量和商品化,诱导茯苓定点生长,每个窑生产几个小茯苓,用“肉引”接种,每个窑只生长1个茯苓,产量比几个茯苓总产量高1/3。茯苓段在木窑后面15 ~ 25天,一般20天为宜。将木段下端的土层挖起,插入“肉导”,即3cm的茯苓片,要与木段充分接触,盖好并覆土,防止污染。

六、栽后管理

茯苓接种后7 ~ 10天,检查菌丝是否喂入,若接种失败,应及时补料。车场周围要用树枝围起围栏,防止人畜伤害,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渍水,覆土保墒,铲除车场杂草。茯苓栽培中最大的害虫是白蚁,可以用灭蚁灵、毒死蜱、克百威等混合毒饵引诱和杀灭。生长后期暴露在土壤中的茯苓要及时覆土。

七、收获与加工

10末至110,茯苓成熟即可采收。一般在放置“肉导”的地方打结,用锄头仔细挖土层,取出鲜茯苓,再次覆土,第二年6-7月采收,俗称“二田”。第二次收获后,营养基本耗尽,可以晒干当燃料。鲜茯苓取出后,用刷子清理干净,堆放在阴凉处,盖上塑料农膜,水分蒸发,产生气汗,称为“发汗”。冬天10d天,夏天3 ~ 5天后去皮,加工成茯苓片、茯苓方、茯苓神等。用特制的茯苓刀,晒干,包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