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困惑
在肯定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和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中西医结合还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需要用智慧、知识和经验逐一解决。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专业团队“一边倒”
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从专业队伍结构和人员构成来看,中学西医人员组成的中医专业队伍和西医人员组成的西医专业队伍应该共同完成,这是很自然的。但多年来,中西医临床研究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的构成存在严重的“一边倒”现象,是单向的,即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机构开展,专业队伍以中医为主。很少有西医人员积极研究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中医治疗的对象已经从中医症状完全转变为乙肝、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现代医学疾病。这种治疗对象的变化,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在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西医疾病时,要吸收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必然的,也是普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乎每一个中医临床医师,其实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队伍中的一员,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主要由他们来承担。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使得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不对等的局面。虽然也有不少学识渊博、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精通中西医的智者,但由于人数少,很难形成一个相当于西医的学术群体。因此,他们的声音微弱,难以有效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宏观趋势。
专业队伍“一边倒”的现象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限制。更重要的是,学过西医的中医和学过中医的西医,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在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巨大的中西医学者之间的学术交融与对接,才可能碰撞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科学火花,中西医只有以新的视角相互审视,才会有新的发现。然而,一边倒的专业团队现象使中西医失去了平等的学术交流和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术研究的活跃性和敏捷性,减缓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科学步伐。
这种现象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当时* * *主席发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号召,他指出:“我认为,如果能在1958在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一个70-80人的辞职学习班,在191的冬季举办,据统计,1960年西医离职的中医班有37个,学生2300人,在职学习中医的有3.6万人。这些人将来大多会成为我国各专业的中西医结合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有力地证明了* *主席的伟大科学远见。正是这一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科学工程的实施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这样一个西学东渐的专业团队,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却是乏善可陈的。
理论支撑点不成立。
从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方法和西医方法或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理论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由中西医理论的诸多结合点构成的,如中西医对人体生理认识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中西医对疾病主要病因的对应;致病规律的趋同;中西医诊治方法的互补性;只有对中医病证与西医疾病的相关性和偏差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阐述,才能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建立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有效指导临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切所谓的结合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很多临床实践问题自然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遗憾的是,目前由于缺乏对中医理论的深度挖掘和系统的中西医对比研究,许多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支撑点尚未建立起来,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使得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比较零散。各专业、各病种之间研究的广度、深度、普遍性严重失衡,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这当然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巨大障碍。
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目的不是否定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而是探索和发现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广泛内在联系,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反复加以确认,充分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交流, 在系统、深入的中西医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将中西医理论进行连接、融合,真正找到并确立每一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支撑点,从而将中西医临床研究的诸多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临床切入点还不清楚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作为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要通过中西医的融合与渗透、借鉴与吸收、优化与重组等具体步骤来完成,最终形成对某些疾病的诊疗体系,其中既有西医疾病的诊断,也有中医证候的分析。根据不同疾病、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治疗需要,要么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要么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要么中西医并重;要么西药跟着中药,要么中药跟着西药,要么中西药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增效减毒、纠偏的效果。干预的优先顺序和时间节点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角色定位和疗效特点以及不同疾病的实际需求,中西医结合临床切入点的选择成为关键。然而,由于中西医的局限性和不足,临床切入点的选择遇到了巨大的理论和方法瓶颈。例如,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尚未得到认识和阐明,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具体疗程尚未确定,中药复方尤其是汤剂的量效关系尚不明确,药物和剂量调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适应症。然而,一些问题,如适应症的限制,不完全的生物反应,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耐药性还远远没有解决,一些治疗的确切过程尚未确定。西医对很多生活方式疾病存在方法上的局限,甚至缺乏治疗手段。这些缺陷和不足不仅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交流的难度,使临床切入点难以确定,使得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是盲目性。这种情况不仅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也与循证医学的目的和要求相差甚远。
解决上述困惑和问题,消除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理论障碍,是每一位医学同仁的神圣职责。我们要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两种医学体系并存所做出的必然选择;认识中西医理论体系在科学本质上的趋同性和方法论上的互补性;公认的是,只有中西医学元素的汇聚与交融,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医学也才有可能真正引领世界。